常見港人追新忘舊,近年卻多了不少人貪戀往昔,收藏舊玩具與產品。懷舊市場需求不止,有不少商人看中商機,把舊文化元素加入新產品,讓老香港的生活氣息重新活現,更打出國際,刷亮香港牌匾。



記者:許碧珊 麥之齡
編輯:鄺子欣 崔嘉兒
版面編輯:呂穎姍

  當提及紙製藝術品,不少人會想到紙雕,但懂得這門手藝的人買少見少。POSTalk創辦人之一黃文翰留意到現時香港缺乏能代表本地文化的紀念品,所以在2012年成立POSTalk,以傳統紙藝品為賣點,期望透過紙張記錄香港人的故事。

文化主導 展現原樣

  黃文翰覺得舊時的紙藝品雖富含濃厚文化氣息,但卻不合時宜,更會令人覺得「老土」。為使新產品擺脫舊有形象,令作品顯得富心思及創意,他花上不少時間研究將潮流融入紙藝品,「把紙藝這種有傳統味道的東西,以全新方法重新演繹出來。」POSTalk曾與其他設計師合作,將紙藝品與機械手錶組合。錶面由紙雕構成,並由POSTalk製作出如香港帆船、青花瓷器、萬壽無疆字樣等不同款式。他希望通過全新創見賦予紙雕意義,也可有助文化傳承。為保留紙張原始模樣,他更堅持不用任何膠水及印刷技術,讓客人感受紙張最真實的質地。

  除了與其他設計師合作,店舖產品以賀卡為主,設計多與本土文化及歷史有關,例如是戲棚及舞金龍。產品較重視設計背後歷史,看設計就彷如看往昔光景。賀卡產品主要以遊客為主,潮流精品的主要客源則是年輕的本地消費者,務求做到「咸魚白菜各有所愛」。李德駿透露公司會以市場調查及研究為主,為產品作合適定價。賀卡價目大約為50至100港元,不過模型產品的成本較高,因此定價介乎150至200港元,至今卡類產品較受客人歡迎,佔生意額的百分之二十。

  POSTalk主要支出是生產成本,雖然公司創業後兩至三年已達到收支平衡,但也面對不少困難。由於創辦人缺乏營商經驗,聯絡銷售點和尋找買家時也遇上困難,「初時要逐間叩門問。」他認為以產品創業比以科技創業的難度較高,須顧及倉存及實物製作成本。創辦人在空白期期間,須為其他公司設計來填補公司成本,「我們兩年都無法取得薪金。」當他們慢慢掌握到經營技巧後,收入則逐漸穩定。現時公司收入則主要來自零售及訂造紙藝服務,各佔一半收入。

  黃文翰表示產品的市場反應不俗,更提升店舖名聲,但因叩門也難以接觸規模較大的公司,所以POSTalk透過參展來接觸大公司。目前公司也有與海外品牌合作,無奈合作須通過兩地部門審批,所以需時較長。他認為香港市場已逐漸飽和,未來會主力開拓日本市場。各地文化有差異,打入外國市場並非易事,定價及表達方法都須重新調整。他以兩地顧客為例,日本顧客會較重視產品的精緻度及生活品味,但港人則重視產品帶出的文化味道,所以公司將以發展紙藝玩具以迎合日本客人口味,預計需要兩至三年時間合作磋商。

小資成立 開拓市場

  《紙膠帶》創辦人余靄聯發現香港紀念品多是磁石貼或鎖匙扣,類型單一,所以決定設計具有香港特色的文創手信,期望讓客人透過產品認識更多香港故事。由設計手信走到開創公司,她回想當時因認識供應商生產紙膠帶,覺得可利用紙膠帶傳遞文化氣息,所以她便開始設計具香港特色,每卷約50厘米的紙膠帶。

  《紙膠帶》成立接近四年,約有200件產品,多以香港舊有文化為主,余靄聯指「茶餐廳」、「飛行棋」、「三字經」產品較受市民及遊客歡迎。不過她指產品目的並非為紀錄香港逐漸消失的文化風氣,而是希望讓客人置身歷史其中,讓用家親身體驗歷史。客源現以亞洲遊客為主,她認為紙膠帶充滿香港特色,是介紹香港的最好途徑。

  現時公司只有三名核心成員,其餘非核心成員中,達八成產品設計師都是自由職業者,所以工資成最大支出。不過她認為成立公司不需龐大資金,「基本上十萬元以內就能創業。」《紙膠帶》每年營業額都受該年銷售和市場情況而變動,難以做到收支平衡。余靄聯在成立初期亦與POSTalk一樣,遇上創業後真空期,曾有半年沒有任何收入,推廣也遇上頗大阻力,更因銷售點認為紙膠帶未能帶來高利潤,所以無法尋得願意合作的銷售點。經歷真空期後,《紙膠帶》未來將與更多品牌合作,亦期望開拓本地書店售賣點和東南亞市場,吸引更多顧客購買產品。

傳統士多 收藏回憶

  同樣看準懷舊市場商機,美樂士多以七、八十年代零食及玩具為賣點,創辦人李志偉希望把舊物品的情懷延續下去。士多前身是雜貨店,因個人喜好,以及要維持店舖收支平衡,所以決定轉型,變成現時主打懷舊產品的美樂士多。他初時只在長沙灣一間寫字樓騰出空置地方擺放復古設計收藏,後來收藏品增多,知名度也隨之上升,便由長沙灣遷至放置空間更大的觀塘。

  李志偉其後發現香港市場對懷舊零食及玩具有需求,便開始聯絡外國供應商,從日本及台灣等地直接入口貨品,「因為七、八十年代,日本文化入侵香港,所以很多當地的零食亦成為香港人的回憶。」

  香港至今仍對懷舊市場有需求,李志偉覺得每人去到某個年紀都會想起往昔,所以店舖現時主要顧客年齡層是50歲以下,但當中亦有不少「三代同堂」的顧客。他覺得士多可以讓中年顧客回味過去,也可讓他們與子女分享兒時回憶。不過除了中年顧客群,他亦觀察到頗多青年因舊情懷而來到美樂士多,「他們會覺得這裡很美,有很多拍照的位置。」

  不知是否受年青人「打卡」習慣影響,李志偉在士多內設立「懷舊照相館」,以影樓營運模式呈現真實舊香港景貌,希望為影樓產業注入新動力。士多相鄰單位亦會改設為食肆,期望在當中融入香港本土文化。

  港人推陳追新的觀念根深蒂固,看似無法扭轉,卻有三間商家以舊為新,重新打入市場。文化歷久不衰,本地以至國際市場對「往昔」二字,或許仍念念不忘。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