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019年反修例風波,以至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令香港經濟更趨疲弱,政府的利民紓困措施成為社會各界的焦點。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2月26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撥出超過1200億元推出大規模逆周期措施,把重點放在「撐企業、保就業、振經濟、紓民困」。過去十多年,香港多次經歷經濟低潮,包括2003年非典型肺炎(沙士)以及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當年的財政預算案推出多項「救市」措施,為市民紓困,挽救經濟下滑。



記者:文紀喬
攝影:鄭可盈
編輯:鄭可盈 何嘉敏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2月26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

 

赤字紓困 打破慣例

  2020年度《財政預算案》的援助措施當中,最受社會關注便是「派糖」,向18歲或以上的市民發放一萬元,打破了政府守財的慣例,成為歷年「派糖」最多的金額。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教認為此舉令政府開支增多,派錢的力度亦相當大,變相造成一個大的赤字。

  莊太量稱,政府財政支出達六、七百億元,已經到達極限,未必能支撐更大的開支,但若派錢金額過少,亦未必有幫助。他補充,2011年度政府向18歲或以上的市民發放6000元,再加上通脹,香港派一萬元是可以承擔的。「但要視乎派錢是一次性還是每年都會派。如果每年都會派,財政負擔便會很大。就算不是每年都派發,但要是經濟比較弱就派錢,大概每5年會增加六、七百億元,平均結構上增加了兩百億元左右,對財政負擔也相當大。」如果政府每年派錢,市民亦都會有一定的期望和訴求。「派錢是可以接受的,但並不能每年都採取,否則市民會有惰性、不就業。」<

  2003年沙士重創香港,導致財政赤字高企,達到490億元,政府將2004年的《財政預算案》的焦點放於開源節流,逐步削減公共開支,包括政府經營開支,同時亦制訂開源計劃,例如自訂車牌號碼計劃等等;2008年香港面對金融海嘯衝擊,政府亦有推出多項措施振興經濟。但是即使面對赤字不斷上升,政府在兩次經濟下滑都沒有選擇派錢,來到2020年,政府反而選擇大手筆「派糖」給予市民。

  莊太量則認為三年的《財政預算案》,政府的出發點和目標都未必相同。「2003年政府的目標是要減低赤字,加上政府當年十分看重基本法。」基本法規定,政府要量入為出,而且政府開支和經濟增長要成正比。「當年政府根據基本法規定,每一年都不可以出現赤字。當年是實施裁員,當然令赤字好轉,但亦增加了失業率,令樓市倒塌。因為政府作為經濟穩定器,裁員變相喪失這個功能。」他指出,1998年的金融風暴,距離2003年沙士亦只相隔6年左右,儲備不是很多。「現在香港儲備其實充足,每十年、五年有盈餘,其實已經達到平衡。」

 

2020年度《財政預算案》以「撐企業、保就業、振經濟、紓民困」作為焦點。

 

資源緊絀 應針對用錢

  莊太量指在政府資源緊絀下,規劃用錢應有針對性。「我覺得政府要將資源分配,應該要有一個目標。」政府在派錢前,應該要考慮能否刺激經濟,因為現在紓困的成分多,刺激經濟效用少,存在市民是否真的會消費的問題,「市民並非沒有金錢消費,而是他們不願外出消費。政府政策有沒有成效,十分看重市民是否願意消費。」他補充,政府要假設最壞的情況是市民把一萬元儲起,對經濟完全便沒有提振作用。他指政府應該針對性刺激旅遊業等受影響較大行業的經濟,但派錢未必可以將金錢轉移到這些企業。

  樹仁大學經融系教授袁偉基博士對政府派錢則感到樂觀,「派錢真的能做到紓解貧困,每人有一萬元的確回應到市民的訴求,同時亦回應到香港現時的經濟下陷。」他指出,現時政府應該為香港經濟帶來逆周期,處理經濟以作調節降溫,作出回復市民對經濟恢復信心的措施。

  袁偉基指出,即使受疫情影響,市民不願出外消費,政府亦不用擔心一萬元未必會流入市場的問題。「若果疫情好轉,市民外出便會自然使用到政府發放的一萬元,現在只是延遲消費。」他又指,全球疫情持續,市民減少到日本、南韓等地消費,所以這批金錢亦會留在香港使用。「加上現在市民都傾向使用網上購物,這便是一個新的商機,可以推動網路購物市場,並成為經濟增長點。」

  

莊太量教授認為派錢是可以接受的,但並不能每年都採取,否則市民會有惰性。(資料圖片)

  經歷兩次經濟衝擊,政府選擇以長遠的措施拓展經濟。於2004《財政預算案》推出「個人遊」(自由行)計劃刺激旅遊業以及與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2009年的《財政預算案》亦推動會展旅遊,並推廣香港為亞洲美食美酒中心,以多項措施提振疲弱經濟。而2020《財政預算案》則相對以短期措施為主。

  莊太量表示,政府並非不願意推出擴展經濟的措施,而是市民不願意。「2003年的CEPA及自由行措施都增加了和內地的往來。但市民也有政治上的考慮,未必願意。」他認為自由行同樣可以實行,只要增加更多其他城市的自由行便可以。「香港是外向型經濟,很多時候依賴外貿及金融,並非政府能控制的範疇。政府當然可以要求增加遊客,但現在的政治情況並不容許,市民消費亦不是政府主要收入來源,而是依賴外貿。」

  袁偉基則稱,香港政府現正面對的問題是社會運動加上新冠肺炎,屬雙重打擊,「社運導致自由行承受社會和政治壓力。」對於新冠肺炎帶來的經濟打擊,他猜測今年度的預算案是在南韓、日本、意大利等地爆發疫情前完成,「這份預算案是建基於環球經濟未受到新冠肺炎影響的經濟,所以經濟的估計增長比率未必達成。」

支援僱主 保障就業

  本年度《財政預算案》,陳茂波推出「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由政府作百分之百擔保的特惠低息貸款,貸款額為合資格申請企業6個月的薪酬及租金開支,以200萬元為上限,政府會為此提供最多200億元的信貸保證。有市民反映此措施傾向支援僱主,未必能惠及前線員工。袁偉基則認為政府把焦點放於「撐企業丶保就業」上,是因為政府主要集中支援僱主,希望從市場解決問題。「因為今次利息較低,相比之下2003、2008年利息高。」他稱現在向銀行借錢有政府擔保,有資金鏈存在就不難經營。「只要僱主建立對經濟嘅信心,公司不倒閉,僱員都能有工作。」

  2003年與2020年同樣受到疫情衝擊經濟,不少人都會將兩年比較。莊太量表示兩年的共通點都是財赤特別大:2003年的財赤是700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4.9%左右;2020年則達到1300億元,加上通脹等等,佔本地生產總值4.8%。「其實2003年政府開支的百分比是更高的。」2004年度《財政預算案》,政府為就業人士提供一萬個臨時職位,其實是基於其裁走兩萬長期僱員,他認為此舉並非真正幫助到市民。「當年還沒有自由行等等,加上金融海嘯,所以財政司司長運用商界的手法,率先裁員,成功降低赤字。但亦把成本轉移到失業人士及樓價上,所以是有取捨的。」他補充,今年度並沒有裁員,而且回顧以往的財政開支,一旦增加了便難以下降。所以,政府財政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會大增,「其實香港的資金仍然很充足,政府有財赤是個別的事,不會造成結構性財赤。」

 

袁偉基博士對政府派錢感到樂觀(資料圖片)

 

  莊太量指出,2003年與2020年的情況不太相同,「雖然同樣面對財赤,但並不需要特意誇大財赤。」他以其他國家作例子,其他國家由於是國家的關係,令經濟分配較平均,而且其大部分收入並非依賴買賣土地及股票買賣,而是靠薪俸稅及利得稅,所以經濟體波動較小,而香港政府則依賴賣地及利得稅,導致其波動會較大,所以盈餘有赤字是很正常,所以並不需要過於擔心赤字。「其實政府一向並非以長遠作考量,因為每一年的盈餘赤字都不同,所以很少有長遠計劃。基於香港依賴外貿,所以政府難以估計香港的未來發展。」他補充,只要中美開始貿易戰,任何計劃也只是空談。

  莊太量認為,本年度《財政預算案》比以往好的。「首先,雖然收支平衡方面做得較差,但能令市民受惠以及減低社會分化。」他指出,預算案涉及的政治成份也不少,為了取悅市民,每人派發一萬元,亦多了一些以往沒有的政策,例如將年金年齡降至60歲,令很多人受惠,還有一些按揭的淨息等等,都是一些比較新穎的項目。「預算案的局部措施有刺激經濟作用,也打破以往過分守財的概念,若果100分為滿分,我會給予此份預算案75分。」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