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藏若虛 演活人生 戲劇大師 鍾景輝
「看中國,走長江。」他的敦厚聲線一響耳,就知《再說長江》又在播映。長江歷史五千年,在旁解說責任何其沉重,演藝界亦無多少宗師能夠撐起,唯獨鍾景輝博士以半世紀演藝生涯接下重任。演技精湛,更是桃李滿門。King Sir演繹劇目難數,儘管現今不幸患上大腸癌,大病初愈,休養多時,他唯一想的仍是舞台,「始終有過患癌痛苦,以後演出就可把痛苦演活。」
記者:譚柏妍
攝影:黃翠嘉
編輯:廖浩曼
版面編輯:廖浩曼
中學時期,戲劇比賽上的主演在鎂光燈下沐浴人生,瑰麗非凡。當年年少青蔥的鍾景輝(King Sir)坐在台下,仰望舞台輪廓搖曳,心中想的並非萬人敬重的戲劇大師美名,而是置身當中,演繹苦樂悲歡。
美國精修 大增閱歷
小時候,King Sir家中戲劇氛圍濃厚,雖然父親在大學主修政治經濟,卻是戲劇發燒友。因此當King Sir入讀香港培正中學後,父親總會現身支持,見證每點 King Sir在台上揮灑的情感。
中學畢業後,King Sir想繼續進修戲劇,成為專業演者。可惜當時香港並未有演藝學院,旁人又不支持從藝,認為香港戲劇沒有前途,因此他便選擇入讀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英文系,期望以後能出國修戲劇。時至1958 年,他始終難以忘記中學戲劇為他帶來的喜悅,於是飛赴美國奧克拉荷馬浸會大學,修讀演講及戲劇三年級,其後持續進修,入讀美國耶魯大學,修讀戲劇學院藝術碩士。
美國戲劇發展比香港成熟,劇院數量多,劇目種類多元,發揮空間定比香港多,KingSir卻從未想過在當地發展,「一開始我就決定要回來,美國戲劇學生眾多,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也不少,所以我的目標是學習戲劇後,回港等待機會發展。」
戲劇與本土文化有莫大淵源,劇本就是最佳例子。美國劇本以英語為主,但 King Sir自然對中文有情意結,華人文化實難棄。居於美國的日子裡,他每天都浸淫在戲劇學習中,「在美國時,我一有空便看舞台劇,在耶魯更是天天看。」劇目令他沉澱,經歷讓他成長。美國舞台劇發展成熟,讓他大開眼界之餘,亦決心要將耶魯大學的教學模式帶回本港。
突破框線 引進創新概念
回港後,King Sir在1962年任教浸會學院英文系,並擔任浸會劇社顧問,排演了美國近代經典《推銷員之死》、《小城風光》、《動物園的故事》等。當中《動物園的故事》引入了三面台概念,亦是香港首部荒誕劇。劇中主角彼得在紐約中央公園靜靜地看書,謝利經過動物園之後,向彼得問路,二人攀談起來,謝利發狂般傾訴自己和狗的故事,也屬於人類的「動物園的故事」。
《動物園的故事》被歸類為荒誕劇,主因是當中反戲劇及違反邏輯的元素。現象怪異卻存於現實之中:貧富懸殊、籠屋穿着背心的中年男人、中環上班的假中產、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基層分享不到富裕社會成果……千百部劇目,唯獨引入《動物園的故事》,King Sir 背後深意不難察見。
1965 年,King Sir 發現香港電視業有發展潛力,決定再次飛往美國紐約大學,進修廣播、電影、電視、舞台於一身的特別課程。短短一年間,King Sir 從130餘齣舞台劇中透徹掌握劇本核心與形式,當中不乏小劇場形式舞台劇,對他回流後發展影響甚深。小劇場並非指小規模劇院或觀眾人數少,而是希望突破傳統劇場限制,尋找更多劇場可能性,打破舞台與觀眾的藩籬。
幸運的是,King Sir從美國修畢回港後,在1967年加入當時即將啟播的無綫電視,成為高級編導,更遠赴日本電視台學習半年,隨即將所學電視劇編劇技巧變所做。King Sir更成為無綫第一套長篇劇《夢斷情天》的監製,領導電視業戲劇發展,「我不是先導者,只是勇於創新,別人走過的路我不喜歡走。戲劇應該靠彼此推動,(戲劇界)人少,更應該身先士卒推動發展,發掘其他空間。」
桃李滿門 教出尊重
演員的戲劇生活充滿「角色」,屬於 King Sir的獨有角色除演員、導演、監製之外,更是一位戲劇宗師。隨著1971年無綫電視第一屆藝員訓練班開班,他便開始將所做變所教,盡力將自己過去進修時所知所學都傳授予後輩,門下學生如今更多是演藝紅人,周星馳、任達華、周潤發、杜琪峰、羅冠蘭等,均是在King Sir擔任校長時的門生。
在電視界打滾16年後,King Sir從電視台辭職,重新投入戲劇界,1985年剛巧成立香港演藝學院,他就成為創院院長。年輕時在耶魯大學的經歷,如今得以派上用場。他參考耶魯大學的教學模式,再觀察香港演藝界需求,調整演藝學院架構,陸續開設「表演系」與「導演系」,其後直至90年代才開辦「編劇系」。
影帝黃秋生、舞台喜劇演員詹瑞文等亦是King Sir院下門生,學生大多形容他是人生導師,但King Sir自言只是在教學過程中,盡量發現優點和缺點,因材施教。
老師自然對學生有期望,King Sir只期望學生學懂尊重。「要學懂尊重,完成演出後要好好放置戲服,不要到處亂放,要放到服裝(指導)手上,與他們道謝。」戲劇講求團隊合作,從演員到道具、化粧、服裝,每部分都不可或缺,合作並無高低之分,必要尊重彼此。
觀眾熟悉的資深演員羅冠蘭,師從King Sir出身,至今亦與他在《牛下女高音》、《推銷員之死》等戲劇合作。她曾讚賞King Sir永遠不予人壓迫感,對每位演員都十分尊重,充分展現想法。縱使King Sir已是戲劇宗師,他亦未因此對學生演出多加批評或意見,「彼此都是專業演員,(與學生合作)是演員和演員之間的交流。」他反倒會從對方身上學習,彼此磨合,活出尊重。
半世紀沉澱 終成宗師
2007年,《相約星期二》正式上演。一台劇,兩師徒,十年間,全球上演百場。劇中主角慕理教授與King Sir初次相遇,就讓他奪得第十七屆香港舞台劇最佳男主角獎。事實上,他從演以來所獲獎項何止一個,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藝術家年獎、電視台的演藝大獎、銅紫荊星章及世界傑出華人大獎等,都已成他的囊中物。
戲劇大師美名為人敬重,一路走來,成就卻源自中學戲劇比賽。六十餘年的戲劇磨煉,促使他在劇目中尋得歷練,看化百樣世界。普通人只掌握屬於自己的故事,King Sir卻掌握了中外千劇的甜酸苦辣。
儘管King Sir至今未有撰寫任何劇本,卻從別人的筆桿中,演出別人的故事。每當踏上台板,鎂光燈下沐浴的皆不是白紙黑字,亦非台本走位,而是他從半世紀演藝生涯中看出的起承轉合。
King Sir在2016年因患上大腸癌,停止演出,接受治療與修養。雖然至今身體並無大礙,始終年紀漸大,也須多加休息。大病初癒,他未改一貫作風,滿腦子依舊戲劇行先。癌症對大部分人而言都只有壞,沒有好,在他眼中,這反令自己的演技更具深度,「始終有過患癌痛苦,以後演出就可把痛苦演活。」
經歷過生死關口,King Sir的人生觀並未有太大轉變,自言死亡無法預料,只能活出自己。未來他還說會繼續鼓勵劇界發展,有空餘時間會研究讀劇本,重新在舞台上演出。
訪問間隔中,記者好奇King Sir怎樣投入劇情,演好角色,他只說不斷重複翻看劇本,就能漸進式了解角色背景、待人接物、甚至是看待事物的態度,與他的生命觀。半世紀,過千份劇目,在King Sir重複翻看後,大抵已逐漸變味。他起初是演者,佳則導,繼而教,如今退而不休,休而不倦,在香港演藝事業上繼續奮鬥。若是有機會,不妨親眼一覽King Sir演出,或許敦厚聲線一響耳,就會不禁仰望「戲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