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設計片面 師生無從下手 STEM體育科支援不足
近年港府積極推動STEM教學,2017年施政報告通過向中學發放一筆過20萬元津貼發展,有學校更繼而在體育科融入STEM元素,期望提升學生運動科學知識及學習動機。可是有現職教師批評,目前STEM體育科教學資源不足,教案設計仍處於初步階段,未來仍有發展空間。
交流不足 走馬看花 部分學校辦內地團為跑數
2015年《施政報告》要求中小學學生至少前往內地交流一次,硬性規定令學校在取得資助後,舉辦各種內地交流團。部分學校為求交數,未有妥善設計行程,導致學生花費金錢,卻疲於奔命,走馬看花,未達交流之意。
戲劇教育乏資源 各師各法無方向
戲劇教育施行多年,學習指標仍未清晰,發展路線亦未有確切定位。學生若想更深入了解戲劇,學校都未有資源配合,校內教師亦未必經專業訓練,無法提供進一步教學。各有各教的現象由始至今,教協與教育機構中間均批評港府制定的校本無方向,難量化各校戲劇教育成果。
高中視藝乏教學配套
「藝術教育」是「五育」(德、智、體、群、美) 一環,旨在培養學生興趣、創造力和審美能力。讀視藝及設計科的學生表示,政府及學校缺乏配套,有礙學生發揮創意。大學藝術系副教授認為,高中生選科上較看低藝術科目,中學課程未能讓學生懂得欣賞和創造藝術。
教育統籌委員會制訂的教育目標中,視「藝術教育」是「五育」(德、智、體、群、美) 一環,旨在培養學生興趣、創造力和審美能力。可是有讀視藝及設計科的學生表示,政府及學 校缺乏配套,有礙學生發揮創意,影響學習成效。亦有大學藝術系副教授認為,高中生選科上 較看低藝術科目,加上社會缺乏創意氛圍,中學課程未能讓學生懂得欣賞和創造藝術。
香港為何難普及?字感教育的古語中文堂
「字感教學」主張讓兒童以古代文字認識現代漢字,並於去年始引入香港。有學者指出現時本港教育制度下,推崇死讀爛背的中文學習法令學生痛苦,倘若嘗試引進新的教學方式未嘗不可,但仍現時一切仍處於初步階段,未來能否推廣仍是未知之數。
修讀人數每況愈下 中國文學課程受冷待
新高中課程開展至今,中國文學科報讀人數每況愈下。根據資料,修讀中國文學科的高中生由2013/14學年的8,275名跌至2016/17學年的5,579名,跌幅達32%。有老師認為,學生在該學科難取佳績,加上社會對中國文學的印象負面,令修讀人數大減。
初見成效 障礙仍多 港電子教育發展遭局限
教育局在二十年間分別推行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及「電子學習試驗計劃」,有參與計劃的學校滿意電子教材,但有學校表示人才及資源不足局限發展。有教育團體指,香港電子教育處於摸索階段,短期仍難以取代傳統教學,需循序漸進地推行。
無懼目光 回校逐夢 大學生不忌老
提起大專生或大學生,不少人會聯想到青春、活力、年輕。大眾似乎將年輕與大學生掛鉤,但年齡絕不是求學的限制!28歲的阿樂不斷讀書,由會考到文憑試,由IVE基礎文憑到學位課程,花了十年時間,終究找到人生目標;郝念畢業後工作十年,毅然放下穩定工作,從內地到香港修讀導演課程追夢。成熟的「大學生」重返校園,游走於稚嫩的臉孔之中,他們的求學路又如何與眾不同?
四大範疇課程 無助師生解困 生命教育政策本末倒置
教育局於2001年推行課程改革,將生命教育訂為中小學德育課內容。惟政策推行16年,學校教材仍停留於工作紙、問卷等,成效並不顯著。有見及此,多個團體及機構不時舉辦活動,宣揚生命教育。有團體表示,現時政府推廣方式有誤,加上社會認識不足,因此難見推廣成效。
告別操練文化 藉遊戲成長 華德福教育推愉快慢學
華德福教育有別於主流學校教學,小孩主要透過遊戲自我學習,強調要貼近大自然。現時香港有九間學校及團體提供華德福教育,其中獲發牌的小學則有兩間。有華德福小學的家長表示,孩子接受華德福教育後,不論性格與行為上都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