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十三,是個神秘的數字。我們的生活裏,總是剛好把十三忽略。一年十二個月、十二小時制、十二個星座,而十三卻偏偏比這「完整性」多一點。或許,這「多一點」正是很多智者和藝術家所追求:在逆境中多一點樂觀;在迷惘中多一點批判;在簡單生活中多一點色彩。對這個「鬼」才來說,「多一點」就是剛剛好。

陳十三,這名字對電視迷絕不陌生。除了是「萬綺雯老公」外,別忘了他是個編劇。出身於亞視,十數年前北上闖蕩,他是早期成功打入內地的香港編劇。

記者:施家勝 鍾焯媛

編輯:陳柏而 黃婉儀 馮子愷

  

《我和殭屍有個約會》,可能是八九十後唯一熟悉並追捧的亞視劇集。陳十三憑《殭屍》一劇創出編劇生涯的高峰,成功背後原來是由「先天不足」開始。

資源缺乏 反創傳奇

「當時我們每集的預算包括演員人工,都只有廿幾萬,真是少到無限。」十三憶述,當年亞視認為《殭屍》只屬試驗性質而不太重視,所以提供資源不多,只屬「B級尾」的投資,甚至連做電腦特技的錢也缺乏。但他沒有因此放棄,「沒有資源的時候就是發揮創意的時候」。將梁立人創作的殭屍主題,加上十三最愛的動漫情節,成就了劇集主角「馬小玲」和「況天祐」,「少錢對我來說可能是一件好事!」而仔細的劇情,則是他和一眾編劇的創作精華,結合了對人生、愛情和宗教的看法。

《殭屍》系列播出不久,十三卻遭遇亞視的大裁員潮,「有一天,當我回到最熱鬧的製作及創作部,發現人都沒了。」人去樓空,不見昔日戰友,他猶記得那份傷感,「感覺好像墳墓一樣,我覺得很悲哀,當時是亞視做得比較有聲色的年代」。

直到現在,似乎只有不停重播《殭屍》系列,才可稍為重溫亞視昔日的輝煌。對於劇集不斷「回帶」,他笑稱感到榮幸,而且剛好重播頻道正是13 台(歲月留聲台),對他來說好像又添了一份「歸屬感」,「今次在13 台播,是一個比較高清的版本,我們之前並未看過。」

樂觀的同時,十三亦希望亞視可重新包裝劇集,例如在特技方面,能夠重新剪接,賦予劇集新的價值,「『炒』不要緊,但多加兩粒午餐肉,冷飯也會美味許多。」

港劇式微 獨欠競爭

今天,亞視似乎遭大部分觀眾離棄,離開亞視多年的十三期望它改善,能繼續營運,卻不諱言亞視問題的癥結在於定位模糊,不知道想滿足哪一群受眾。

十三認為,電視界不乏有實力、有經驗的人材,只是欠缺競爭,「如果再有電視大戰出現的話,我相信他們會感到興奮。」他續道,香港的大氣電波是非常珍貴的資源,如亞視不打算在短期內改革,不應繼續霸佔牌照,「如果情況持續,亞視是否應該讓予一些有心人去辦這一件事?」

然而,現時香港電視劇式微,不能只歸咎於自亞視,而是關乎整個大環境問題。十三分析,香港市場太小,難以與內地或國外競爭,「國內的電視,每分鐘可能有二至三億人在看」,加上其他地方開始重視本土意識,港劇更難打入其他市場。

訪問期間,十三偶爾跟下屬閒聊幾句,那留着及肩頭髮的女生,說着不太純正的廣東話。在十多年前已進軍內地市場,因《少年英雄方世玉》一劇,為人認識,十三在內地也「撈得起」,連帶員工,也愛聘請內地來港讀書的學生,方便創作內地劇本。

當年的努力和機遇,成就了這個出色的編劇,但意想不到的是,他當初在演藝學院是主修演戲,畢業後加入亞視當了兩年演員。難怪他言談間,中氣十足,聲線雄亮,說得興起時,更七情上面。二十年的編劇生涯,帶來了名成利就,但說起舞台劇,他還是禁不住懷緬一番。

靜待時機 再寫港劇

有人說,創作人通常在混亂中取得靈感,但十三的工作室,卻簡單、整潔得出奇。木製桌子上,放的只有電腦和幾盒零食,再多的,只不過是疊在茶几上的電腦雜誌。

而他房間的木門貼上了隔音毯,書架上放滿了電影光碟和漫畫,地上四分一的位置都擺放了音響器材和幾張舊唱片。他笑說,每當妻子來到,總會發現多了一兩件器材,但事實上可能已經不止多了一兩件。愛以音樂享受生活,問到何時退休,真正享受人生,十三思量了一會說,其實也沒考慮和計劃過退休的事,希望能為港劇再出一分力,「其實每件事都要看時機,我覺得在可見的未來應該會出現。」他和妻子因電視劇結緣,更盼能再親自為「蚊蚊」執筆,寫一齣好劇。

不知道,會不會是《殭屍》的第四輯呢?

特稿:四天訂一生

回想當初,與當紅藝人萬綺雯「閃婚」,十三笑說,「博一博咋,怎料到她會立刻答應!」。傳媒報道他們認識七天後便求婚,他笑言是故意說多了,其實求婚時只是交往了四天。雖然是閃婚,但陳十三與萬綺雯往往以模範夫妻見稱。十三卻不以為意道,他們只是一對再普通不過的夫婦,「想生活保持得簡單點,因為娛樂圈本身已經好複雜。」另一半曾在媒體訪問時稱讚丈夫為「智者」,十三聞言啼笑皆非,但笑容背後卻道出一套相處哲學:「如果夫妻要長遠相處下去,就不能只視另一半為太太,也要視她為妹妹、情人、女兒、甚至是二奶,即是集不同身分於同一個人。這樣你便會考慮對方的各方面、理解她不同情況下的表現,從而能夠互相適應。」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