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避盤多角視野 飛向更新未來
躲避盤作為新興運動,在香港發展已約七年,現時在學校和社區中廣泛 流行。隨著躲避盤在香港的參與人數不斷增加,這項運動得到更多關注和重 視。躲避盤不僅為學生提供一個有趣的體育課活動,也成為社區中的新興社 交和娛樂方式,並為香港運動文化帶來新方向和多樣性。
記者:李泓希
攝影:余浩然 溫紫熙 祝子津
編輯:酆欣桃 葉翠詩
版面編輯:酆欣桃 曾嘉希
新手門檻低 不受天資所限
躲避盤作為一項發展中的新興運動,香港躲避盤聯會主席黃 秋南指出,躲避盤在小學受歡迎程度比中學更高,或是因為它 所需的器材較輕便,場地限制較少。相較於其他傳統熱門運動, 躲避盤是由海綿和布料組成,殺傷力較低,家長也比較放心和 願意讓小朋友參與躲避盤活動,因此在小學中更受歡迎。
躲避盤的其中一個優勢是不受身形和身高的限制,任何 年齡和體形的人都可以參與,這使小學生們能夠輕鬆 參與遊戲。在策略上,即使身材較矮小的參與者,也
不影響在攻擊方面發揮。所以在躲避盤中,身形較小的 參與者也可以扮演進攻角色,利用敏捷性和迅速的移動來
擊中對手。
結伴成群組隊 從小累積經驗
香港不少躲避盤玩家是因為閃避球而接 觸到躲避盤。由於躲避盤是新興運動,在 香港的參與人數有限,大多球會都是由一 班熱愛玩躲避盤的人士組成,再對外招募 玩家,組成隊伍參加不同球會組織舉辦的 比賽。在學校方面,亦有對學生進行招募, 成立校隊,而這些學生後期亦會再參加其 他不同區域的坊間球隊。因此不論小童或 成人,躲避盤的參與人數也漸漸增長。
現役躲避盤校隊的中五學生 Jayden 憶 述,當初是由小學玩閃避球開始,到中學 學校新增了躲避盤學會,熟悉閃避球的他 就決定參加學校的躲避盤學會。由參加校 隊開始,直至現在加入坊間的球會。屬同 一球隊的中五學生 Yumi 亦同樣由小學開 始接觸到躲避盤,中學因參加學會認識到 當時的教練,也是現在的隊友。
對於 Jayden 和 Yumi 而言,躲避盤不 但是一項運動,更是他們的興趣和熱情所 在。他們從小學就開始接觸躲避盤,透過 學校和球會的培訓,他們從中不斷提升自 己的技巧和獲得參加比賽的機會。不但可 以培育他們在躲避盤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 能,也建立與其他球隊成員之間的友誼和 團隊合作精神。
減輕讀書壓力 運動促進社交
運動是釋放壓力和減輕焦慮的有效方 式,對讀書壓力大的他們一樣。Jayden 表示在上課之後經常感到心力交瘁,有課 外活動可以令他感到放鬆。而且躲避盤是 需要高度集中的運動,可以全身心專注在 運動上是很難得的事。另外,玩躲避盤亦 可以促進社交互動和團隊合作,每次的訓 練都至少要二十人,並會和其他友會進行 友誼賽,大大提升認識朋友的機會。Yumi 亦有同樣的想法,她認為在放學後玩躲避 盤可以拋開一切,專心做運動。而且是一 個好交際方法,加入球隊令她認識到一班 好隊友 。
躲避盤也是一項要求全身體能的運 動,玩家需要具備良好的身體體能,例如 肌肉力量和協調能力。隸屬球會凌峯體藝 的 John 和 Jimmy 都認同玩躲避盤可以提 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因為躲避盤運動需要 不停在半個排球場內遊走,運用到全身的 肌肉,特別是下肢的肌肉。不過,每項運 動都對體能有要求,而投擲類運動對協調 和手部肌肉有一定的要求。Jimmy 在日常 會做一些力量訓練例如舉啞鈴,去增加手 腕的力量,從而提升盤速,再加上協調的 訓練,以改善拋擲準繩度。
訓練資源有限 或成發展阻礙
躲避盤球隊一直面臨人數不足的問 題,一個正式比賽需要兩隊各 10 人,總 共 20 人。然而並非每次訓練都有足夠人 數參加,這令以比賽形式進行的訓練變得 困難。而且,躲避盤並不是熱門或精英項 目,運動員可以得到的資助有限,曾經離 港比賽的 John 和 Jimmy 認為,其中一個 要面對的困難是比賽開支。若要出國參加 比賽,選手需要自費參賽,仍然是大專生 的 John 表示若要出國比賽,除了平時上 學和訓練,仍要多兼顧幾份兼職,才能賺 到足夠金錢出國,這也導致許多選手失去 出國比賽的寶貴機會。
平日訓練他們也面對場地問題受限, 一般訓練會在室外場地進行。由於躲避盤 使用排球場規格,躲避盤教練許兆麟指通 常在室外籃球場訓練,遇過很多被趕走的 情況,而且因為地面問題,選手亦較難做 出高風險的,如撲倒等躲避動作。每當臨 近比賽,球會會安排室內場地以供訓練, 但仍然只是一個小活動室,需要球員自己 黏上界線,沒有正式的排球場可以使用。
對於球隊發展,許兆麟表示一直希望 能接收更多的選手,但礙於人手不足,難 以實行。他認為自己沒有信心去集合更大 量的人數進行訓練,同時因為只有他一個 教練,太多人練習亦會影響訓練水準。
▲ 香港躲避盤聯會主席黃秋藍
運動傾休閒 難走國際化
香港躲避盤聯會主席黃秋藍認為,躲避盤走向職業化的可能 性較低,並強調香港躲避盤的定位偏向休閒與運動經濟,而非 精英化、高門檻和高強度訓練,這定位與他們的受眾有關。黃 秋藍希望提供門檻較低的全民運動,讓更多人參與,有助推動 躲避盤普及化。教練許兆麟也指出,目前學校在推廣躲避盤時 更偏向興趣班的方向,學校未必熱衷於比賽,更多時候只希望 讓同學有個活動參與。這意味著學校將躲避盤視為一種課餘活 動,提供學生們一個放鬆身心、培養興趣的機會,而非專注於 競爭和訓練層面。
躲避盤走向職業化最大的難題是國際發展不足。黃秋藍指 出雖然台灣及日本發展了躲避盤 20 年,但仍沒有一個職業級 的聯賽,顯示目前躲避盤的發展未到達職業層級。要達到職業 級有兩個問題,首先是精英化,而核心問題是國際性。精英化 會導致較弱的選手被淘汰,提高運動門檻;而且走向國際性需 要更多國家參與,甚至獲奧林匹克或者一些國際組織的認可, 這樣才會有資源及資金投放。他表示即使香港發展得再好,上 限也會受國際發展程度影響。雖然香港近年積極發展,但仍然 需要等待不同國家和地區,如中國大陸、澳門或其他東南亞地 區發展至相同水平,才能使這項運動走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