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港府宣傳不足 HPV疫苗非女性專屬

大多數人以為子宮頸癌疫苗(HPV)只針對女性,實際上男性亦有接種的需要。其中一名男性接種者阿仁(化名)在大學接收到宣傳單張,才得悉男性也能接種,並減低患癌風險。
健康

感知肌能教育 強化協調力 惜推行乏資源

感知肌能教育透過肌能訓練運動,以提高特殊學生的學習及肢體協調能力,有特殊學校增設相關科目後,成功送學生轉入主流學校,亦有劇團希望把感知肌能教育帶入生活,惜難普及化。有學者建議港府參考外國的公園設計,加強設備,協助學校推行相關教育。
健康

用眼習慣改變 飛蚊漸趨年輕化

眼睛無故看見黑點或浮遊物,可能是患上飛蚊症。不少人誤以為飛蚊症只出現在中年或老年人身上,但有患者早於小學便出現飛蚊先兆。除影響日常生活外,亦令脾氣變得暴躁。有醫生指近年大眾多接觸智能產品,更容易出現近視,導致患者漸趨年輕化。
健康

玫瑰痤瘡突紅 勿與暗瘡混淆

面頰經常突然泛紅兼「生粒粒」,可能是患有玫瑰痤瘡的先兆。由於特徵相似,市民常當作暗瘡或濕疹就醫,無法對症下藥。有患者嘗試在中、西醫療法外,成功以新式激光療法根治疾病。不過有醫生提醒,患者接受激光治療前,必須留意自身體質及對光的敏感程度,否則會引發更多後遺症。
健康

校本設計片面 師生無從下手 STEM體育科支援不足

近年港府積極推動STEM教學,2017年施政報告通過向中學發放一筆過20萬元津貼發展,有學校更繼而在體育科融入STEM元素,期望提升學生運動科學知識及學習動機。可是有現職教師批評,目前STEM體育科教學資源不足,教案設計仍處於初步階段,未來仍有發展空間。
健康

技術多元 風險可大 矯視治療或有後遺

  雖然能透過配戴眼鏡改善視力,但對部份人而言,長期戴眼鏡影響外觀,亦為日常生活帶來不便。近年不少人嘗試激光矯視,有醫生建議,顧客須考慮手術風險,「患者的視力穩定程度、角膜厚度、或其他眼疾問題都有機會影響手術成功率。」
健康

年輕人脫髮增 及早治療解困

脫髮讓不少人聞之色變。以往脫髮群體主要為中年男士,但有健髮中心表示,近十年求助個案漸趨年輕,最年輕的脫髮患者年僅13歲。有醫生亦指,脫髮現象年輕化,加上不少港人誤解脫髮並非受後天因素影響,建議患者若發現問題,應盡早求醫,接受治療。
健康

獨自面對 心結難解 學童難逃抑鬱桎梏

2015年9月,學童自殺數字打破紀錄,引起社會反思:是什麼把他們逼上自殺的絕路?今年衛生署以「抑鬱症」作為世界衛生日主題,鼓勵抑鬱症患者尋求協助,但有患者反映,當年學校社工不足,見面次數少,作用有限,至今仍未走出抑鬱桎梏…
健康

減肥貼或致皮膚紅腫

「減肥是女人的終生事業」,不少女性會利用不同減肥產品。產品推陳出新,由傳統內服減肥藥,演變成新式外用減肥貼。減肥肚臍貼內含中藥成分,可能會引致腹瀉,它的黏性會引致皮膚問題,令人質疑其成效。
健康

進口面膜無中英標籤 或致誤用

日本及韓國護膚品種類繁多,多間韓國化妝品牌進駐香港市場並設立門市,本地零售商亦引入日韓品牌的化妝品及護膚品。記者發現市面上部分進口面膜的包裝上沒有貼上中文及英文標籤,並未清楚列明產品的成份及使用方法,有機會令消費者誤用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