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從嗅覺送到心坎中 把回憶化作香氣

調香工序繁複 調製獨特香味 隨著芳香治療在港普及,市面上出現了許多可供選擇的調香工作室和香水課程。調香不僅要清晰分辨近千種香型及數千種香味原料,更要不斷嘗試開發香味,這些繁複的過程讓不少有意學習調香的人卻步。嗅覺記憶故事館的調香師兼大香理創辦人 Elly 認為,成為調香師最重要是願意去探索,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呼吸不同氣味。Elly 經常到處嗅聞東西,例如飲用新牌子的茶或吃一道新菜餚前,都會習慣先用鼻去嗅聞,這是個較容易又不太辛苦的練習,只要多留意身邊的事物就能探索到更多不同的味道。 Elly認為調香最難掌握的是香氣穩定性和留香,天然香氣會因應不同時間和氣候而出現不同的變化,例如在乾燥或濕潤的環境進行調香,留香程度和轉變亦會有所不同。 嗅覺記憶故事館 嗅覺與記憶的連繫 去年年中,大香理與靜月製所合辦嗅覺記憶故事館,大香理創辦人 Elly負責調香,靜月製所則負責策劃,目的是希望在疫情這個無法到處去的時間中,人們可以在黑房裏與一個陌生人訴說自己的故事,放下一些長期壓抑的感受,換來一種令自己舒服的香味。在舉行嗅覺記憶故事館前,靜月製所負責人Ammis 調製了一種屬於「靜月製所」的香味,希望客人聞到這種香味時,能放鬆腳步,享受這個安靜舒適的空間,當初策劃嗅覺記憶故事館,正正是思考到其他人的需要,希望可以製作一個空間令大家尋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嗅覺記 憶故事館開設了像告解室般的平台, 讓大家分享關於自己的故事。雖然兩位合辦者都認為嗅覺記憶故事館不是能賺取高利潤的活動,但她們都不約而同認為這個計劃很有意義。 任何一個眼神、動作、表情都會影響對談時的情緒,因此以文字和黑房獨白的方式取替面談能減少干擾,Ammis 認為到訪故事館的人需要一個感覺安全及安靜的環境訴說自己的故事,所以希望有一個類似黑房的空間讓他們將長期壓抑的感受釋放出來。Elly為訴說故事的客人選擇調香的味道時,會先詢問自己對客人故事的聽後感,亦會觀察對方最需要什麼。由於客人在訴說故事後,情緒可能會崩潰或難以得到平靜,所以在訴說故事前,都會先詢問客人的身體狀況,例如有沒有長期病患、使用藥物、失眠等狀況,再按照他們的情況 選擇精油調配香水。 Elly在記憶館聽過最深刻的故事是關於一位女客人與丈夫之間的故事,由認識到得悉丈夫有情緒病,她每天看著丈夫的情緒大起大落,到最後丈夫自殺離去的沉重畫面。女客人仍然抱著樂觀的心態面對,輕描淡寫地訴說故事。對 Elly...
學生投稿

仲夏

波瀾在夜燈的折射下暗暗發光,聳立的大樓們依舊展現最美的姿態,可這城市的輪廓早已失焦。 灼熱的空氣縈繞着每寸神經,可也喚不回心中的熱血和信仰。 惱人的口罩緊緊黏在肌膚,彷彿把我們的嘴巴縫合起來,只能在心中叫囂。 隨處可見的旗幟飄揚不定,待宰的綿羊卻最愛安定。 有的在感恩荒謬,有的離開故鄉的詛咒。 我依稀記得那帶着口罩,空氣卻無比自由的盛夏;那煙霧彌漫,價值卻無比清晰的盛夏。 那是老大哥尚未凝視我們的年代,一個可以說出一加一等於二的時代,一個幻滅的年華。 自由並非隨心所欲,只是不必身不由己而已。
學生投稿

與疫苗共存

「叮噹!」是成功掃描「安心出行」的聲音。不知不覺間,新冠疫情已經與香港人共存了兩年之久。人們開始已經不在意每天的確診數字,戴口罩也變成例行公事。香港迎來第二個在疫情下的暑假,人們要繼續習慣這種生活模式嗎? 回想起前年的暑假,我與朋友計畫到日本度假。每天早上查看是否有更好的酒店和航班時間,到現在變成每天查看接種疫苗的時間或場地。一向暑假盛行的水上活動也變得少之又少,不妨是因為疫苗紀錄或人數規管的問題。 「有點難受及壓抑。」在我身旁的朋友摸著酒杯底嘆道。每次政府一放寬限制,香港人就像飢民一樣每天也不放過堂食,生怕措施再被收窄。「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像其他國家一樣與病毒共存?」這個我也不知道。 在埋怨的同時,其實還有一班香港人一直在努力奮鬥。為香港製作本地口罩的生產商,同樣帶著口罩在夏日炎炎下工作的工人,一眾在高危環境下工作的醫護人員。 「沒有不好就是好的一天呀。」就讓我們繼續走下去,苦中作樂吧。
副刊

在「限制」中生存的希克展廳

記者:姚旨薇 攝影:姚旨薇 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已於四月重開,當中最受矚目和爭議性的「希克展廳」, 展出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他們透過作品表達對社會變遷的感悟,揭示轉變所帶來的影響,當中有不少展品更涉及評論中國政府的內容。 《革命史》藝術家王興偉透過電腦圖像技術處理兩幅作品—劉春華《毛主席去安源》及雅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前者是文革期間大量發行的油畫,後者則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名作。他透過展示修改中、法兩國革命史上經典的歷史瞬間,突出人們對歷史圖像的崇拜。 至於另一作品張培力《水—〈辭海〉標準版》,藝術家以中央電視台新聞主播讀出〈辭海〉中「水」字開頭的詞意,表達主播代表官媒其陳腔濫調的形象,直指在中國,媒體的角色只是國家的宣傳機器,表達出當代中國的荒誕。 Will和Cora對於展覽感覺好奇,「重開後便迫不及待到這裏參觀,沒想到竟然還能展出這麼多敏感題材,不過現在還有機會觀賞的時候,便要把握機會。」不過博物館亦曾被指換走數幅以中國政治為題材的「敏感」作品,被質疑是限制創作自由,館方則指作品替換是恆常事情。 現時希克展廳仍有展出「敏感」的作品,在現今香港社會環境下,能夠如常展出實屬難得。展廳的最後一處, 牆壁上寫著「轉變對你來說意味著甚麼?」改變是需要有人敢於提出,但若然真話所換來的代價卻是沉默,又有多少人願意踏出這一步?現時讓港人看到轉變的機率有限,導致人們產生出走的想法。
港聞

未來見

記者:黃令筠 攝影:黃令筠 2019年香港反修例事件逾萬人被捕,當中超過4,000名為學生,阿軒亦是其中一個,被捕至今已有兩年多的時間。經過三年不斷押後的上庭時間,阿軒在2022年6月迎來最後的審訊階段。 在這兩年多的無限期等待中,阿軒的心情由一開始的不憤、恐懼逐漸轉為平靜。雖然律師對阿軒的案情持不樂觀的看法,但縱使如此,在這段時間阿軒仍保持樂觀心態積極面對。 反修例事件被捕人士大多面對暴動罪、非法集結罪和藏有攻擊性武器等指控,其中暴動罪刑罰較重,最高可以判囚10年;非法集結罪最高刑罰是五年。目前大部份被控暴動罪人士均被判35-65個月不等,對於最後的結果,阿軒已做好入獄的心理準備,但若刑期比預期多,他也坦言自己沒有信心能夠承受結果。 踏進六月,阿軒開始為期一個月每天上庭的生活,他與家人每天早上九時便要到達法院應訊。漫長的司法程序終於走到最後,阿軒心中定有不安,但亦不想打破兩年多維持的平常生活。結束應訊後他即使身心俱疲,仍會與朋友相聚。他說一方面想自己靜靜思考,但一方面又想和朋友聚會,畢竟誰也無法預料未來幾年大家能否繼續相見。不過,阿軒指自己不後悔當初的決定,但假如事件沒有發生,他相信自己會與朋友一樣,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專學生。當然世間沒有如果,人生也無法重來。 被問到會否對未來感到徬徨,阿軒認為自己會對未來感到擔憂,他亦無法想像若要入獄,他的生活將會怎樣渡過,但目前又不想做任何假設,只想先渡過目前的審訊階段,人生只有「見步行步。」 人生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一個又一個的選擇,亦不用無悔每個決定,記得只要埋首向前,前方定會有出路。
學生投稿

《無條件的母愛》

說起無條件,世上到底有多少無條件的事呢? 我想母親的愛是一種,或是唯一一種。伴侶未必能無條件為你付出,但母親可以,直到生命逝去,她或許也在擔心你。即使你可能有了美酒佳餚、金錶手袋,身邊應有盡有, 但她還是會擔心你今天有沒有吃飽,衣服穿得夠不夠暖。 小時候總會覺得母親太囉唆,總是覺得被煩着。長大後才發現原來這是奢侈的煩惱。或者人總要失去過後才懂珍惜,當有一天發現自己也要無條件付出時,才明白當初得到的「無條件」是多麼可貴,背後有多少犠牲才能達到如此無條件的境界,只是從來沒人能發現。
副刊

《停下來》

記者:黃令筠 攝影:黃令筠 「光總是往前直行,但任誰也總有一些荒涼,叫光還是得止步繞路,我的某些也如是,不失温不照誰不前去。」這是畫家阿禮對這一畫展的簡介,看似艱深的語句其實只是希望傳達三個字 —— 停下來。 在香港忙碌的生活中慢下來已是一種奢侈,停下來這件看似簡單,卻是不少人畢生追逐的課題。畫展中只有六幅畫作和幾句文字,看完整個展覽不會超過五分鐘,即使「停下來」耐心品味一番也只需五分鐘。停下來不代表偷懶,而是一種選擇,選擇一種不一樣的生活態度。如果一昧追求效率而失去生活的品質,那麼再多的前進也是徒勞。 畫家阿禮是早前熱播電視劇《940920》的插畫師,在展覽中更展出他為該電視劇創作的兩幅畫作。展覽中除了畫作外,旁邊的文字更是一大亮點。值得一提的是阿禮刻意將展出的文字設定得比較細小,「希望以一個距離作基準,以一個若你願意靜靜靠近,願意停下來的一個距離。」阿禮在展中不斷強調的都只是那三個字——停下來。 社會鼓勵人們勤奮,拚命,好像只要努力便一定會成功,但拚命前行並不能走太久,往往會因為體力不支或耐心耗盡而半途而廢。「停下來」不僅是讓身體充分休息,心理上也要放鬆。拋開工作的煩惱和生活的瑣碎,創造一段屬於自己在停留中的前進。
學生投稿

《愛的形狀》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從幼細的沙石銳變成堅硬的石塊,再不需要依靠沙堆,漸漸變得獨立。四季更替:我們有了各自的模樣,彷彿不再需要依靠他人。但哪怕夜再深,城市裡總有燈火通明的一隅,無條件地守護、等候著我歸來,像不怕風雨吹打的避風塘,為我留下喘息的空間。 我們能給予母親的其實很廉價,為她煮一頓晚餐,即便是粗茶淡飯也很滿足。我們能為她做的事也可以很簡單,例如陪伴她一起走回家的路,這世上最浪漫的事,無非就是陪伴了。 她在大雨中為我撐傘、在黑暗中陪伴著我、在醫院床邊徹夜守候,不眠不休的她,總是以我為重。從來都不計較條件和付出,我想愛就是這個形狀。
學生投稿

樂壇不死 廣東歌浮盪的魅力

聽音樂是一種治愈心靈的方式,相信總有一首歌曲會讓你印象深刻,歌詞能觸動你的情緒。音樂亦似乎無法離開每個人的生活,無論做運動、做功課、乘坐交通工具等,大家都會不經意拿出手機,點進音樂應用程式,按下屬於自己的播放列表放出歌曲。 你可以看看自己的歌單中哪一首歌曲最能觸動你的心靈 哪一首是你最喜歡的歌曲 80至90年代可謂香港樂壇的全盛時期,廣東歌百花齊放的日子。當年「三王一后」與「四大天王」雄霸樂壇,風靡大量歌迷,甚至出現壟斷四大音樂頒獎典禮獎項的現象。但隨着時代的轉變,香港樂壇步入低潮,其公信力下降、獎項被壟斷,加上鄰國的音樂開始崛起,遵致不少香港人選擇聆聽其他類型的歌曲,例如Kpop、Jpop和英語歌等。 而近年香港開始出現不少年輕創作歌手以及唱跳歌手,加上版權風波終於平息,帶領樂壇邁進新時代,可算是一個新開始。 雖然隨着時代的轉變,大家喜歡的歌種越來越不同,「香港樂壇已死」相信亦是不少港人的心聲,但其實當你對廣東歌心死的時候,背後仍有不少人在努力重燃樂壇輝煌的時刻,證明廣東歌尚有被欣賞的價值。 從前的廣東歌你還記得多少?你又有多長時間沒有聆聽廣東歌? 作為一個香港人,你願意打開你的音樂應用程式細聽廣東歌嗎? 「最後DJ宣布歌播盡了 遺落在你 心裏可只得數秒」一停半分鐘聽一闋歌 許廷鏗 註:香港樂壇的「三王一后」為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和梅艷芳,「四大天王」為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
學生投稿

「讀多啲書,飲多啲水」

在 Serrini (樹妮妮)陀地歌姬的歌曲 《Let Us Go Then You And 1》 中,曾告訴大家不必每日微笑面對生活,也不必懼怕失望與悲傷,即使失敗也沒關係,只要失敗過後願意再次站起來,得到的都會是幫助我們成長的寶貴經驗。Serrini曾表示希望能寫一首帶有正能量的歌曲,但又不想歌詞意思過於表面,而《Let Us Go Then You And 1》這首歌對我而言就像道曙光,總在挫敗時為我帶來一絲安慰。 歌曲中間有一段獨白,增添了 Serrini獨有的色彩:「讀多啲書,飲多啲水,食多啲健康嘅食物,唔好食咁多糖,各位小朋友,我哋將來就係社會嘅棟樑。」雖然這段說話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