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隨潮流革新 以新貌記錄時代變遷
旗袍是上世紀二十年代興起的服裝,透過修身的剪裁盡量展現女性體態美。隨著時代的發展,旗袍已較少女士穿著。
面對著目前速食時裝的新常態,正有一群人為延續旗袍默默耕耘,把新式旗袍帶入大眾的眼球,擺脫過往刻板過時的形象。
《退役巴士駛出新道路》
隨着時代發展,香港的巴士不斷推陳出新。由以往沒有冷氣設備的「熱狗」巴士,到後來的冷氣巴士、低地台巴士,乃至最新推出環保電動巴士,都為香港街道帶來不同時代的印記。香港巴士大多在路面行駛十八年便光榮退役,退役後一般會當作廢鐵,送往劏車場拆毀處理。不過仍有部份巴士能夠涅磐重生,駛出不一樣的路。
城內留影 餅店內的舊香港味
港式西餅是香港其中一個傳統特色,起初西餅從外國傳來的款式寥寥可數,只會出現在高級餐廳。直至上世紀二十年代,華人將西餅平民化,並配合冰室經營。隨著年代的變化,手工製作式微,加上工時長及手作繁複的工作令不少年輕人對入行港式餅業卻步。面對疫情結業潮,港式餅食何去何從?
瑞士卷、沙翁、忌廉筒、水蛋糕等等,這些迎合港人口味的西餅買少見少,慶幸在萬變的懷舊熱潮中,仍有不少「老字號」堅持人手製作,不讓港式餅食變成港人淡忘的回憶。
從嗅覺送到心坎中 把回憶化作香氣
調香工序繁複 調製獨特香味 隨著芳香治療在港普及,市面上出現了許多可供選擇的調香工作室和香水課程。調香不僅要清晰分辨近千種香型及數千種香味原料,更要不斷嘗試開發香味,這些繁複的過程讓不少有意學習調香的人卻步。嗅覺記憶故事館的調香師兼大香理創辦人 Elly 認為,成為調香師最重要是願意去探索,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呼吸不同氣味。Elly 經常到處嗅聞東西,例如飲用新牌子的茶或吃一道新菜餚前,都會習慣先用鼻去嗅聞,這是個較容易又不太辛苦的練習,只要多留意身邊的事物就能探索到更多不同的味道。 Elly認為調香最難掌握的是香氣穩定性和留香,天然香氣會因應不同時間和氣候而出現不同的變化,例如在乾燥或濕潤的環境進行調香,留香程度和轉變亦會有所不同。 嗅覺記憶故事館 嗅覺與記憶的連繫 去年年中,大香理與靜月製所合辦嗅覺記憶故事館,大香理創辦人 Elly負責調香,靜月製所則負責策劃,目的是希望在疫情這個無法到處去的時間中,人們可以在黑房裏與一個陌生人訴說自己的故事,放下一些長期壓抑的感受,換來一種令自己舒服的香味。在舉行嗅覺記憶故事館前,靜月製所負責人Ammis 調製了一種屬於「靜月製所」的香味,希望客人聞到這種香味時,能放鬆腳步,享受這個安靜舒適的空間,當初策劃嗅覺記憶故事館,正正是思考到其他人的需要,希望可以製作一個空間令大家尋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嗅覺記 憶故事館開設了像告解室般的平台, 讓大家分享關於自己的故事。雖然兩位合辦者都認為嗅覺記憶故事館不是能賺取高利潤的活動,但她們都不約而同認為這個計劃很有意義。 任何一個眼神、動作、表情都會影響對談時的情緒,因此以文字和黑房獨白的方式取替面談能減少干擾,Ammis 認為到訪故事館的人需要一個感覺安全及安靜的環境訴說自己的故事,所以希望有一個類似黑房的空間讓他們將長期壓抑的感受釋放出來。Elly為訴說故事的客人選擇調香的味道時,會先詢問自己對客人故事的聽後感,亦會觀察對方最需要什麼。由於客人在訴說故事後,情緒可能會崩潰或難以得到平靜,所以在訴說故事前,都會先詢問客人的身體狀況,例如有沒有長期病患、使用藥物、失眠等狀況,再按照他們的情況 選擇精油調配香水。 Elly在記憶館聽過最深刻的故事是關於一位女客人與丈夫之間的故事,由認識到得悉丈夫有情緒病,她每天看著丈夫的情緒大起大落,到最後丈夫自殺離去的沉重畫面。女客人仍然抱著樂觀的心態面對,輕描淡寫地訴說故事。對 Elly...
在「限制」中生存的希克展廳
記者:姚旨薇 攝影:姚旨薇 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已於四月重開,當中最受矚目和爭議性的「希克展廳」, 展出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他們透過作品表達對社會變遷的感悟,揭示轉變所帶來的影響,當中有不少展品更涉及評論中國政府的內容。 《革命史》藝術家王興偉透過電腦圖像技術處理兩幅作品—劉春華《毛主席去安源》及雅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前者是文革期間大量發行的油畫,後者則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名作。他透過展示修改中、法兩國革命史上經典的歷史瞬間,突出人們對歷史圖像的崇拜。 至於另一作品張培力《水—〈辭海〉標準版》,藝術家以中央電視台新聞主播讀出〈辭海〉中「水」字開頭的詞意,表達主播代表官媒其陳腔濫調的形象,直指在中國,媒體的角色只是國家的宣傳機器,表達出當代中國的荒誕。 Will和Cora對於展覽感覺好奇,「重開後便迫不及待到這裏參觀,沒想到竟然還能展出這麼多敏感題材,不過現在還有機會觀賞的時候,便要把握機會。」不過博物館亦曾被指換走數幅以中國政治為題材的「敏感」作品,被質疑是限制創作自由,館方則指作品替換是恆常事情。 現時希克展廳仍有展出「敏感」的作品,在現今香港社會環境下,能夠如常展出實屬難得。展廳的最後一處, 牆壁上寫著「轉變對你來說意味著甚麼?」改變是需要有人敢於提出,但若然真話所換來的代價卻是沉默,又有多少人願意踏出這一步?現時讓港人看到轉變的機率有限,導致人們產生出走的想法。
《停下來》
記者:黃令筠 攝影:黃令筠 「光總是往前直行,但任誰也總有一些荒涼,叫光還是得止步繞路,我的某些也如是,不失温不照誰不前去。」這是畫家阿禮對這一畫展的簡介,看似艱深的語句其實只是希望傳達三個字 —— 停下來。 在香港忙碌的生活中慢下來已是一種奢侈,停下來這件看似簡單,卻是不少人畢生追逐的課題。畫展中只有六幅畫作和幾句文字,看完整個展覽不會超過五分鐘,即使「停下來」耐心品味一番也只需五分鐘。停下來不代表偷懶,而是一種選擇,選擇一種不一樣的生活態度。如果一昧追求效率而失去生活的品質,那麼再多的前進也是徒勞。 畫家阿禮是早前熱播電視劇《940920》的插畫師,在展覽中更展出他為該電視劇創作的兩幅畫作。展覽中除了畫作外,旁邊的文字更是一大亮點。值得一提的是阿禮刻意將展出的文字設定得比較細小,「希望以一個距離作基準,以一個若你願意靜靜靠近,願意停下來的一個距離。」阿禮在展中不斷強調的都只是那三個字——停下來。 社會鼓勵人們勤奮,拚命,好像只要努力便一定會成功,但拚命前行並不能走太久,往往會因為體力不支或耐心耗盡而半途而廢。「停下來」不僅是讓身體充分休息,心理上也要放鬆。拋開工作的煩惱和生活的瑣碎,創造一段屬於自己在停留中的前進。
《香港電車故事 鬧市中的電車》
「叮叮」— 在香港島居民的眼中都是十分熟悉的交通工具。電車在香港已經超過100多年的歷史,1903年開始進行電車的路軌鋪設工程,直至現時,香港已有120個電車站,178輛雙層電車。電車在居民眼中不僅是一種回憶,亦是生活的一部分,對外地觀光客而言更是一個著名景點。
《擁抱時代的脆弱》
記者:梁耀聰 攝影:梁耀聰 過去幾年,在世界各地,香港,現實的常態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備受挑戰。社會衝突、氣候災難和蔓延全球的疫症,正不斷醞釀和發酵。人的脆弱及無力感,開始暴露在這個社會。 面對這樣的困局,李伊寧策劃了「圓缺俱樂部」藝術展。這次展覽聚焦於貼近當今社會現況的三種脆弱性──親密關係中的敏感、生命體驗數碼化的衝擊、以及社會設置與個體自由間的矛盾。正因為時勢艱難,她希望香港人可以藉富有不同實驗色彩的藝術品,重新找回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及審視這個大時代下的挑戰。 「圓缺」一詞出自宋代詞人蘇軾《水調歌頭》作品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概括了人生的悲喜聚散感慨情懷,適逢千年後的我們踏入一個充滿變數和離散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體驗不斷被改寫。「這是一個即使走在街上都可能隨時流淚的時代,我想邀請人們聚在一起共同體會『圓缺』,打開自我,在與藝術作品及身邊觀眾的連結中找到梳理和抒發心緒的新隧道。」- 策展人李伊寧。 Ava與她的男朋友James一同參展,他們形容在這個動盪的時勢裏,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在這段時間裏,我們的人際關係開始變得敏感和易變,我們唯有持續調整社交的途徑及互動的新方法。」「我也是很一不小心就可能跌入脆弱及不安寧的心境,但我認為這正是一個轉機讓自己勇敢地跳出舒適圈,讓自己投入『脆弱』的懷抱,就像『試當真』一樣,在嘗試的過程中來來回回地試錯,試下認真認真試下。」 「脆弱」究竟是否為生命及社會中的一種恆常上本質?Ava與James帶著好奇心和帶著探索的心情來到展覽尋找答案。放輕腳步,輕柔內省,釋放自己最真實的心緒。
兩代嬰孩成長印記 默存祝福
父母親都盼子女健康生長,日後成才。為紀念孩子呱呱墜地之時,有父母會把嬰孩的臍帶製成印章,甚或將孩子的頭髮弄成胎毛筆,以傳統手藝刻下成長印記。但時移世易,除了世代相傳的工藝外,近年西方的嬰孩立體手腳模成新方式為嬰孩帶來祝福,更深受年輕父母青睞。
手製煲呔 搭出形象 襯托特質
傳統煲呔一般適用於正式或隆重場合,譬如典禮、晚會。隨著時代變遷,煲呔不再只局限於特定場合,有博士生傳承家業,堅持守護工藝,亦有年輕人為煲呔添上新元素,給予煲呔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