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雕童年夢
記者、攝影:吳紫陽 王惠欣
編輯:梁海程 林婉婷
版面編輯:吳紫陽
畢業時節剛去,有人隨早已譜好的前途而去,有人則向未知的未來奮鬥。兩位手作人,面對不同的去路和商業社會各種困難,仍以雙手雕塑出熱情。
Joseph小時候與其他男生一樣,熱衷追看漫畫,又受本地漫畫家馬榮成啟發,對美術產生興趣,開始畫漫畫內的角色。中學時期他愛看科幻電影,收藏英雄模型,亦在視藝課接觸拉坯,漸漸愛上雕塑。應用藝術課程畢業後,他到模型製作公司工作,製作主題樂園和博物館的立體雕塑。八年後,他拋下穩定工作,轉至踏上一條創業的未知路。
投身新行業 脫離安穩
「八年之癢」令他決心闖一片天,不少人卻為他前景憂心。工作室成立後,他主力雕刻電影人物,供電影公司參考,構思造型。雖然起初屢遇挫折,但憑他的手藝很快就闖出名堂,吸引玩具模型公司與他合作,製作多個電影英雄模型系列。
成立至今近十年,他對雕塑的熱情仍未減退,更希望推此及人。他知道香港學習雕塑的渠道很少,而身邊朋友又有興趣學,於是去年開班授徒,沒想到反應熱烈,更擴闊他的社交圈子。參加的,有學生,亦有打工一族,行業分布亦廣,由平面設計、資訊科技、到保險地產,有些人有意在行內發展,但更多只為放鬆娛樂,有人留,亦有人去。
來去匆匆的還有潮流。一部新電影的誕生,意味有另一批角色會被遺忘,賣不出去,不能重複雕同一個人物或造型。他說:「這個(玩具)行業Marketing(營銷)很重要,我們必須跟應潮流,不可再停留於自己覺得對(的地方)去看這個世界。」
即使雕塑一部分是興趣,但無奈成品亦是商業產品。既然是一盤生意,就要隨市場潮流而變。Joseph笑言自己像「中年人」般念舊,會額外租用倉庫,珍藏自己心頭好,在世界潮流中保留自己一片空間。
小時候回憶 成就夢想
同樣念舊,但若曦懷緬的童年並非漫畫英雄,而是一口又一口的香港味道。「記得小時候的菠蘿包味道非常香濃,不像現在的麵包店,只有空氣般的味道」。這些記憶成為她製作食物模型的靈感來源。
修讀電影藝術系時,她學會製作不同道具模型,以此在家製作港式食物造型的飾品,在網上出售,懷緬童年時光,「人大了很多時候會回想從前,對著鏡子,回想起童年的小故事。當然不是所有回憶都是美好的,有會被父母責罵,教堂牧師更沒收我的電子寵物」。但想到這些記憶,她仍是非常雀躍。
大學畢業後,若曦與拍檔開設工作室,更希望賦予作品更深意義,「在大學讀書時,往往要求作品要蘊含意義,方可成為藝術品」。她便以童年各種往事為題,製作一系列作品,除了想當年、話當年,她也想給現在的學童打打氣,亦提醒成人一言一行都對小孩影響至深。
工作室的租金,即使有拍檔分擔,亦令她非常頭痛。工作室不只製作成品,亦是中介辦公室,聯絡藝術家和展商舉行展覽。她也有開辦興趣班,不過對象則是小孩。她更報讀教育課程,到學校任教。她說道: 「在香港要當手作人,要有很多把刀,要不斷擴展自己的能力。」言下之意,單單專注手作,只務正業,根本難在香港容身。她指在外國,手作有市集,只需簡單擺賣,不需特別包裝,自然有人買下,「但在香港,即使有心買下,也會說要送禮,多要一個袋,或是要一個新的,十分注重包裝。而要成功,就要商業化,減掉成本,用機器量產,加上要宣傳,要包裝,手工意義不大。」
儘管如此,她仍堅持手作,構思不同計劃,利用一雙手、十隻指頭,造出各種精緻的作品和回憶。
大學畢業後,若曦與拍檔開設工作室,更希望賦予作品更深意義,「在大學讀書時,往往要求作品要蘊含意義,方可成為藝術品」。她便以童年各種往事為題,製作一系列作品,除了想當年、話當年,她也想給現在的學童打打氣,亦提醒成人一言一行都對小孩影響至深。
工作室的租金,即使有拍檔分擔,亦令她非常頭痛。工作室不只製作成品,亦是中介辦公室,聯絡藝術家和展商舉行展覽。她也有開辦興趣班,不過對象則是小孩。她更報讀教育課程,到學校任教。她說道: 「在香港要當手作人,要有很多把刀,要不斷擴展自己的能力。」言下之意,單單專注手作,只務正業,根本難在香港容身。她指在外國,手作有市集,只需簡單擺賣,不需特別包裝,自然有人買下,「但在香港,即使有心買下,也會說要送禮,多要一個袋,或是要一個新的,十分注重包裝。而要成功,就要商業化,減掉成本,用機器量產,加上要宣傳,要包裝,手工意義不大。」
儘管如此,她仍堅持手作,構思不同計劃,利用一雙手、十隻指頭,造出各種精緻的作品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