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紙記錄 本土插畫二三事
【本報訊】今年五月,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手稿,及法國繪本《小王子》作者未曝光的親筆手稿將來香港展出,會否帶起插畫熱潮尚是未知之數,但放眼國際之餘,你又有否留意本地香港的插畫早已默默紮根生活小妯節,與港人同步呼吸這城市的成長和變遷?
記者:蔡璿驩 陳景瑤 蔡麗珠
編輯:盧庚瑋 黃曉玲
關於本港插畫的歷史,要追本溯源大概有點難度,只因插畫散見於不同媒介,由商品包裝至畫廊展覽,比比皆是。隨年發展,不同年代的插畫都有其年代特色。七、八十年代,香港插圖大師崔成安的小說插圖,就為不少言情及武俠小說添上驚豔氣息,而近年的插畫潮流,則以記錄本地氣息的作品為主,把不同的香港面貌收進平面世界。
畫框內的香港
專欄插畫家蘇敏怡(Stella So) 曾繪畫陳奕迅唱片《不想放手》插圖,也曾為維他菊花茶繪畫海報插畫,作品成為港人生活的一部份之餘,她亦樂於以畫筆留下香港的地道生活。Stella的繪本《粉末都市-消失中的香港 》仔細紀錄舊式露天大排檔開檔至收檔的過程,又細緻描述電車的精密儀器板,她認為,每個地方的插畫都有不同特色,台灣走文藝和簡樸路線;歐洲的插畫則傾向個人主義﹑自我的歷史觀,而香港的舊建築和保育文物,就是這城的一大特色,「所以想借自己的筆,用一筆一點刻畫出香港街頭繪畫身邊的事物和回憶。 」
有畫者借筆觸記下這城的變遷,也有畫者希望作品能夠喚起港人在地的歸屬感。本地插畫家Angryangry曾繪畫一系列揉合本地建築與地道小食的作品,他認為,香港缺乏自己獨特的文化,期望畫作能找到歸屬香港的精神。「現在香港缺乏的,是自己的文化及本土意識。本土意識即愛護自己的地市特質,而不僅為外來旅遊者服務。」
曾舉辦個人畫展《不如,我哋由頭嚟過。》的何博欣(Vvn Ho),因作品把王家衛電影的美學及心理處境與現實掛鉤,把電影氛圍及色彩投射到香港都市人的生活而為人認識。她認為,插畫如像自己的日記本,既摘錄了這時代脈搏,自不然帶有社會性。
尋找未來出路
以生活入題雖然親切,有人卻擔心題材為作品劃下了地域界限。由香港插畫家協會主辦的「第三屆中華區插畫獎」評審、資深插畫家周少康指出,香港插畫的共通點是喜歡繪畫香港的人民風景,講述一些小城故事,「但較少『好大器』的畫,外國讀者對香港難產生共鳴,所以本土作品難登大雅之堂。除非插畫家自己『的起心肝』,更改題材,才可以衝出香港。」而畢業於美國的Vvn則認為插畫家的繪畫意念較為重要,「外國的插畫比本地插畫在意念上的空間更大,畫家亦比較大膽。」
香港插畫家是否希望「衝出香港」乃個人願景,但無可否認,在出版畫作、舉辦展覽之餘,商業合作還是本港插畫的主要出路 。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就邀請了Vvn 繪畫宣傳海報,國際電影節代表指出,「希望藉此與電影業一起支持起用新血,鼓勵新一代投身演藝創作,為電影業帶來更多新鮮的創意。」
Vvn坦言,「獲邀與品牌合作與否,視乎畫家的個人風格,但無可避免有需要妥協之處。」雖然在插畫界的商業合作暫未太多,但她覺得單為宣傳或產品而作畫「其實不太健康,沒了冒險性的作品像少了生氣。」但隨着不斷有新血加入插畫界,他們帶來的新衝擊或為行業帶來生氣。
2002年曾為可口可樂廣告繪畫插畫的Angryangry,認為商業與插畫並非相對,「既然廣告客戶可以有具創意的廣告文字,何不考慮商業插畫,讓他們有更多選擇?」
特稿:插畫影響審美觀?
現今不少高人氣插畫作品,其展示的角色與人物形象與大眾眼中的「唯美漂亮」都有不同,有插畫家擔心這些作品影響讀者審美觀。
周少康表示,現今的插畫「好醜樣」,擔心「年輕人對美感有錯覺,認為畫得好,或細緻像真就是老土,不漂亮就說是潮流」,怕這些類型的作品會影響年輕讀者對美的看法。
Angryangry不諱言現時社會流行嘩眾取寵的畫風,「近期一個聯合畫展《藝術騎劫》(《HIJACK》)中,謝曬皮就把多位經典作家,如魯迅和張愛玲,跟潮語放在一起,探究現代何謂『不朽』,或什麼會為社會帶來衝擊。」他建議,理解一幅作品時,在評論畫風之餘,不妨先想想插畫師的原意。
第三屆中華區插畫獎「最佳出版插畫獎」金獎得獎者倪傅婧認為, 「人人都喜歡幽默感」。她以「小丑」來形容醜化人性的作品,指只要那些插畫具認受性,有觀眾緣就是好現象,無需過份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