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港府積極推動STEM教學,2017年施政報告通過向中學發放一筆過20萬元津貼發展,有學校更繼而在體育科融入STEM元素,期望提升學生運動科學知識以及學習動機。可是有現職教師批評,目前STEM體育科教學資源不足,教案設計仍處於初步階段,未來仍有發展空間。



記者:鍾詠浠 巫詠妍
攝影:鍾詠浠 巫詠妍 李詩慧
編輯:陸 霖 徐于棋 黃御晴
版面編輯:溫 晴

  2017 年,教育局更新中、小學體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建議學校可因應校情、學生興趣和能力及教師專長,適當融入STEM教育元素,增強學生協作與解難能力及發揮創意。教師可採用專題研習模式,讓學生透過手機應用程式,運用相關的數學和科學知識,分析體育堂教導的運動技巧,探究改善方法和提升運動表現。

自主調整課程大綱

  2016 年始,金巴崙長老會耀道中學決定將體育課與 STEM 教學元素融合。最初校方使用心跳帶作教學工具,其後於 2017 年建立運動科學及體適能中心,未來打算再購置一批心跳帶,供課堂使用。體育科老師李裕庭指,當初學校嘗試於體育科融合 STEM 教學時,依賴校內老師提供額外教學資源,並設計課程內容,他指出,「每一科都要求去推 STEM,但實際在實踐時,科學、電腦、機械等科目會有較多配套工具或資源。就設計體育科 STEM 課程,坊間支援其實不多,主要靠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期望以及課堂設計。」

  為了解 STEM 體育科課程設計,李裕庭曾出席教育局舉辦的教師交流活動,同時亦有與香港教育大學合作,研究在體育課運用心率數據作教學,嘗試提升同學動機。目前該校體育課將個人心跳率納入評分準則,以心跳帶量度學生實時心跳率高低,讓教師瞭解學生運動量及身體狀況,更能從中了解學生參與運動體育的積極程度,提升學習動機,藉此檢視及調整課堂設計。

  李裕庭覺得體育評核未必限於評估運動技巧,亦應包括學生積極程度,「每人都做到,而非校隊同學亦有機會取得較高分數,容易達到標準。」他更期望學生瞭解心率會按運動項目不同而有所差異,懂得針對科學數據調整訓練,為個人制定運動計劃,建立健康生活習慣。

  早於港府推動 STEM 教學前,聖公會梁季彝中學已利用科技融入體育課堂教學,課程由體育老師胡瑞昌與另一位老師自行設計,如在體操課堂上,學生須練習跳木箱,胡瑞昌便會透過錄影學生動作,再以程式計算肢點角度和傾斜度,分析學生動作是否理想,精準提升學生運動表現。老師亦有要求學生在練習時相互錄影,再在電子器材上放置計分裝置,列出不同運動指標,進而互相評核,「試行一段時間後,學生所給予的分數與我所給予的評分差別不大,可見學生開始了解分數是如何計算。」

  STEM 教學重點在於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從而懂得運用知識改善或設計運動計劃。胡瑞昌設計的體育課程並非為配合教育局所推動的 STEM 教學而制定,而是根據實際需求作出安排。他認為以目前本港教師資歷,一個體育科老師難以精通各項科學和工程知識,「要一個全能的體育課老師根本沒有可能。」他亦批評教育局的 STEM 教學教師培訓課程未達完善,即使有學校想融合兩者教學亦無從下手。

需求太大 成效取決資源

  雖然教育局校曾就 STEM 發展提供一筆過撥款,學校亦可申請優質教育基金改善校舍空間,提供場地實踐課程內容,加上部分學科與 STEM 相關,如物理、生物、化學、數學、設計與科技,較容易培養學生概念,實施 STEM 教學,但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專任導師甘偉強覺得,體育科本質不同,難以相提並論,「始終體育科就是體育科。老師要處理體育科之餘,若讓學生通過 STEM 過程實踐課堂,變相學校會出現資源拉扯,這是一個考慮因素。」

李裕庭認為評核標準融入科技後的結果會較客觀。

  目前教育局有不同教師專業培訓活動供體育教師參與,藉以加強學校教學效能,甘偉強則認為,教育局教學課程較短期,一年僅一至兩次,每次約 40 至 50 人,遠遠未能滿足需求。「對比香港體育老師(數量),始終可以加設更多,覆蓋面亦能更大。」他又指出並非所有老師都曾受體育訓練,或具備足以應付教學需求的運動科學知識,「始終有些體育老師在學習過程中會認為科學科目較難。當他們在校推行 STEM 概念,相對來說都困難。」他補充,實行「STEM 體育」時須定位,STEM 體育科並非以教授科學、科技知識為主,而是確實地教導體育知識,並提升學生學習動機。

胡瑞昌認為體育科課時有限,故課堂不應過分則重於教授理論。

  「學校願意投放多少資源於體育是取決於校長及老師。若老師主動又獲校長支持,便相輔相成。」甘偉強相信,專業交流可讓老師相互了解資訊以及分享教學經驗,再因應學校情況,調整教學計劃與目標予學生掌握。他覺得體育科可用不少 STEM 元素,例如將運動項目與人體生物力學、心理學、生理學等學科串連,讓學生較容易掌握整體概念。

制定教材應考慮全面

  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體育及運動學習副教授雷雄德指,體育科首要鍛鍊學生體格,然而效果難以即時觀察到,「比如說學生健康差,不一定能很快知道。」他覺得一般學校並非最重視學童運動健康,而學校體育課程注重學生需求,未有長遠監察及了解學童運動發展。

甘偉強認為建立校內運動科研文化,有助社會推動體育發展。

   雷雄德建議校方制定體育科課程時應全面考慮課程內容。他覺得 STEM 體育科可培育學生對運動項目的興趣,並藉科技增添學習動機,最終期望有助學生改善健康狀況。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