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感教學」主張讓兒童以古代文字認識現代漢字,並於去年始引入香港。有學者指出現時本港教育制度下,推崇死讀爛背的中文學習法令學生痛苦,倘若嘗試引進新的教學方式未嘗不可,但仍現時一切仍處於初步階段,未來能否推廣仍是未知之數。



記者:孟書揚 高爾貝娜
攝影:孟書揚 高爾貝娜
編輯:英焯瑜 彭珮堯
版面編輯:温 晴

  2004年,台灣中華文字字感教育協會創辦人暨現任理事長趙立真創辦「字感教學」,當時她的女兒正讀小學四年級,可是她只會寫台灣的注音符號,不太認識文字,而在她居住地的孩子都有類似情況,她心生疑惑,並萌生出教授兒童文字的想法。

創辦念頭 自女兒身上

  經過兩年研究,趙立真參與有關兒童文字的教學課程,並在一個專門為中、高年級孩子而設的吟對活動中,發現低年級學生更熱衷於學習古文字,而他們從未接觸過甲骨文,也沒有機會認識古文字,但他們卻能猜出意思,令她有意外收穫,「對於不認識字的六歲小孩,可以認識古代字如甲骨文、金文,過去有這件事嗎?沒有吧。」

  趙立真最初只為教他們識字,但後來經過不斷研究,發現年幼孩子能寫出符合古代語文的作文,「比如說,他們能夠以文言文的結構,利用古代文字、或他們的造字,去創作一篇文章。」因此,她開始慢慢解構字感教學,「他們會天生認得這些文字,而我們所有人卻認不出,漸漸就發展成字感教育。」

趙立真希望字感教育能培養學生對中文學習的興趣。

  經過多年研究及修正,整套字感教學方法終在2010年始成形,包括了甲骨文與金文的字源、兒童啟蒙教學研究、一萬多字的文字部件、以及方位結構的研究,同時亦涉獵書法、篆刻、剪紙、甲骨文字畫等內容。字感教育更引進了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區,去年才引入香港。

片言之間 字形藏深意

  郭小姐於樹宏學校教授中文科,她得悉字感教學後甚感興趣,並遠赴台灣學習,歷時九個月,其後融入學校課程中。

  她接觸字感課程後,對文字本義了解更多。她舉例道,「宀」部,俗稱「寶蓋頭」。原來它的古文字是一間屋,故有家的意思,所以「家」、「室」亦是「宀」部。此外,她亦發現文字關係奇妙,例如「广」部有打開門歡迎人的含意,而商店的「店」字、客廳的「廳」字、停車庫的「庫」等,均有歡迎人的意思。「文字背後都有一個故事、生命蘊含於裡面。」她更說,這與她兒時初學文字時,反差甚大,「它對我來說很震撼,學習了數十年,也不曾深究,更不曾想像它背後的意思。」

  郭小姐在課堂上會用字卡教學,發現小朋友能憑直覺指出字卡意思,指手畫腳地表達心中所想。課堂會有讀詩、遊戲、做手工、練寫毛筆字等環節,輔以文字學習,例如教授 「山」、「丘」二字,會讀王維的《登鶴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解釋到達高地之意。而毛筆練寫環節,無須鑑賞字美與否,一撇一捺地寫下古文字,期望小朋友藉此感受文字意思。

學員會以毛筆學習書寫甲骨文。

  字感教育蘊含不少中國文化元素,如「五行」概念和古代曆法等。郭小姐解釋,課程內容包括風水命理、五行相生、十二生肖等傳統文化,看似複雜,甚至在多年的中文學習課程中都未曾提及,但其實饒有趣味,「古人用什麼日曆?它與我一般所用的西曆、農曆有何不同?」郭小姐續指,香港不容許課程中讓學生想像中文字本義,老師亦不會刻意去教。字感課程涉及字源、字根、以及字的文化,與傳統的中文學習內容差異極大,發揮空間更多。

引入短暫 家長未接受

  家長馮小姐曾參與字感教育課程,她發現字感教育能讓教師利用古字,淺白地解說文字演變、根源、或者組合,「這予我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中國文字的另一面。」她又指,這種方法能引起小朋友興趣,「它並非由老師直接講解,而是先讓小朋友喜歡上文字。」

  不過,馮小姐亦覺得字感教育需要更詳細解釋與更長的時間,才能於香港推行,非單靠三言兩語便能道好處。部分香港家長比較關心課程對孩子學術成績的幫助,視字感教育為興趣班,或無用處的課程,在港推廣具一定難度,「他們需要實實在在看到小朋友的轉變與分別,才願意接受(字感教育)。」

  香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文科碩士課程統籌蕭敬偉表示,字感教育通過認識古文字掌握字形,6至8歲學童能夠辨認的漢字愈來愈多,並已建立書寫正字的觀念,「假如在學習漢字時,能夠參考一些容易辨讀的古文字字形資料(主要是象形色彩較濃的字),對學童掌握漢字的形和義應有一定幫助。」他續指,對於幼稚園和初小學童來說,認識古文字的目的應是引起他們學習漢字的興趣,讓他們明白漢字的一筆一畫往往有其意義,從而減少日後書寫錯別字的機會,而不是要他們全面學習古文字。

  另外,前浸會大學教育系講師吳新傑指出,學生漸漸從古文字的興趣轉移到現代漢字,「現代文字過於抽象、字形過於簡單,許多文字被生硬的簡化。」他舉例,不少學生覺得旅行的『旅』字難寫,卻沒有其他方法,唯有死記硬背,「這種方式很枯燥,也很容易讓人失去學習的興趣。」但深究它的字源後,才發現是兩個人在旗下休息,讓學生感受到文字設計的趣味。

  不過「字感教育」引入香港時間短暫,社會對它的認知有限,在港發展仍處於摸索階段。吳新傑補充,香港仍未實施實驗教學法,加上本港教育制度繁複,學校對引進新教學方式仍有顧慮,老師亦缺乏時間與精力去學習新事物,「推廣至學校層面的困難仍十分大。」

  「字感教育未必會是最好,不排除會有更好的教學方法。」吳新傑表示不論是字感教育,或其他新式教學模式,至少是一種新嘗試,期望政府藉此反思現行教育政策不足,並檢討與改革政策。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