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教育施行多年,學習指標仍未清晰,發展路線亦未有確切定位。儘管不少學生因此對戲劇興趣盎然,但若想更深入了解戲劇,學校卻又未有資源配合,校內教師亦未必經專業訓練,無法提供進一步教學。各有各教的現象由始至今,教協與教育機構中間均批評港府制定的校本無方向,難量化各校戲劇教育成果。



記者:曾兆盈 蘇芷榆
攝影:曾兆盈 蘇芷榆
編輯:黃希陶 潘芷婷 陳慧靈
版面編輯:溫 晴

  目前香港中小學校的戲劇教育旨在欣賞、創作和演出機會,幫助學生發展語文能力與共通能力。然而由於教育局未有制定詳細校本內容,校方須自行安排戲劇教育內容與模式,如安排戲劇教育置於高中課程的中、英文科目選修單元,以及在藝術教育學習領域安排戲劇賞析、製作和演出戲劇的機會。

  現讀靈糧堂怡文中學就讀中六的張玲翎,便體驗過高中戲劇教育課程。她曾作為演員出演話劇,亦曾參與幕後製作,如導演和編劇等,自言較喜歡創作劇本。一台劇或歷時數分鐘,一份劇本卻是數十個小時熬製的心血,張玲翎如同大部分參與戲劇教育的同學,創作時都會天馬行空,但終歸要貼近生活與現實,更重要是呈現課文內容。

演繹人生 才能理解課文

  普遍中小學在制定戲劇教育綱領時,不會脫離原本校內對中英文科目的課程大綱,因此教師會要求學生以課程內容作為基礎,思考劇本方向,從而在排練與製作戲劇時,同時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與認知。

  靈糧堂怡文中學中文兼戲劇教育老師梅志業介紹,校內戲劇教育最初在2008年時,由一班對戲劇有熱誠的老師自發制定,他們在大學時主修中文,曾受戲劇薰陶,了解戲劇教育對理解文學十分有效,因此嘗試將教育模式搬到中學推行,期望提升學生學習動力。直到2011年,學校新高中課程才加入校本評核,其中一個選修單元是戲劇,讓學生在校本評核指引下學習。

梅志業認為政府應善用文化廊。

  初中生及高中生在戲劇教育中的教學方法不同,教授初中生時,老師須先講解劇本與角色,令學生代入角色,掌握演繹方法。高中生則需要兼顧舞台編排、劇本編寫與資源運用等,「透過演繹劇本,能夠讓他們掌握文章。(劇中)角色、情感、衝突會較容易(理解)。」

  另一位負責戲劇教育的文學科老師王曉詩亦表示,戲劇教育能讓學生藉戲劇活動,嘗試經歷劇中人物所感、所經歷過的事,以另一個層次學習中文,「戲劇教育最重要不是學生的演出效果如何,而是之後的後續討論與反思。」

  「車夫碰跌老人家,然後知識份子說:走吧,開車吧,不要理會老人家吧。」王曉詩引用中學課文魯迅所寫的《一件小事》內容來介紹,「一邊是魔鬼,一邊是天使,其後主角出現,魔鬼要令他主角不要救老人家,天使反之。此時同學們要想,到底決定救不救。其實這就是戲劇教學。」戲劇說白了就是人生交叉點,而這簡單一台戲就剛好是一節課:解讀主角性格和車夫性格。

兩位同學與王曉詩老師均熱愛戲劇。

  學生喜歡,教師支持,反而當初推行戲劇教育的教育局,卻不願提供資源,資助學校發展校內戲劇教育。目前推行戲劇教育的學校並未獲得獨立資助,而是從恆常所得資助中分配,主要分作科本教育定額預算,以及課外活動開支。

  不少戲劇教育項目均依賴老師不斷對外聯繫和爭取資源,「推廣和(戲劇)教育不只是舉辦比賽,或限於課堂,而是要帶同學去拓闊視野和認識。」梅志業憶述,曾有老師在中秋節時帶學生觀看香港知名劇團的大型劇目,整次活動均由校內老師對外聯繫,為學生爭取購票優惠,或取得一些較難獲得的場次門票,行政支援十分缺乏。

定位不一 未有參考指標

  學校自主度大,王曉詩覺得教師能夠自行制定教材,更有效教導,但亦有不滿聲音指,若教育局指引不清,則難以量化學習成果,學生學懂與不懂,無從得知。「香港的校本戲劇課程各有各做,很難去量化教學成果。」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組織部主任舒盛宗解釋,有些所謂有戲劇教育課程的學校,只會分配數堂去學習戲劇。至於資源較多的學校,則會把校本選修戲劇單元加入中文和英文課堂,因此較難去統一量化校本戲劇教育的教學成果。

  過往語常會曾到100多間中、小學校協作進行校本戲劇課程,為期兩年,但只以學生的參與程度作為量化結果,舒盛宗認為未有考慮學生的學習契機,「傳統教育中,老師授課時並不擔保所有學生認真聽,很多學生只有身體在課堂,實際在發白日夢,只有小眾參與課堂。」

舒盛宗認為戲劇教育容讓學生用不同途徑如聲音、身體、或圖像去表達。

  從事兒童劇藝接近30年的明日藝術教育機構,總監王添強將戲劇教育簡單分為戲劇滲透學科、兒童戲劇活動和開辦戲劇學科,不過本港戲劇教育的發展路線則未討論出確切定位。「現時香港基本上戲劇教育的情況是有點兒渾水。」王添強批評現時教育局就戲劇教育的課程指引與指標未夠完善,而一般戲劇界的共享研究成果不一定會被官方採納,彼此較難論出結果,導致戲劇教育的公眾指標未夠清晰或統一予學校參考。

  他指出中小學從來都對戲劇教育有需求,惟現行政策未能有助教育發展,建議教材包含四個元素:表情與肢體控制、創意(通過演繹劇本,讓學生觀察、感受、模仿,再加以整合)、生命教育及關懷社會及社區。雖然梅志業和王曉詩都認同戲劇教育成果,但仍然期望教育局能夠提供更多援助,包括提供活動資助及工作坊,「從教師培訓和引進專家,或者開分享工作坊,令老師變成學生。」他補充,「如何能夠有高質素(戲劇教育),或者教育性質高一點的劇場,讓學生去體驗。」

  教育局回應指,港府會為學校在戲劇教育提供多方面的支援,例如舉辦教師培訓課程和發展學與教資源,主題包括戲劇賞析、創作和演出,以及相關教學法等,以提升教師在戲劇教育方面的專業能力。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