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範疇課程 無助師生解困 生命教育政策本末倒置
教育局於2001年推行課程改革,將生命教育訂為中小學德育課內容,惟政策推行16年,學校教材仍停留於工作紙、問卷等,成效並不顯著。有見及此,多個團體及機構不時舉辦活動,宣揚生命教育。有團體表示,現時政府推廣方式有誤,加上社會認識不足,因此難見推成效。
記者:杜翠盈 林芷瑩 潘楚薇
攝影:杜翠盈 林芷瑩 潘楚薇 劉俊霆
編輯:英焯瑜 談曉羽 張琳宜 余穎恒 李翌成
版面編輯:方樂貽
自2017年9月新學期開展至今,已發生10宗自殺案件,其中在10月12日更一連發生三宗事件,情況令人憂慮。自殺問題引起社會關注,政府遂於2001年推出生命教育,包括「認識生命」、「愛惜生命」、「尊重生命」及「探索生命」四大範疇,相關內容包含在學校課程內各學習領域及科目的不同課題,例如小學的常識科、中學的生活與社會課程、倫理與宗教科、通識教育科以及於小學和中學的德育及公民教育,以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抗逆能力。
到校宣傳 加強溝通
聖雅各福群會方舟生命教育館於2009年開幕,為全亞洲首間以「生命教育」作為主題的展覽館。館方透過體驗活動,與參加者探討生命教育概念。方舟生命教育館館長羅秀媚期望透過活動教育小朋友珍惜生命,以及了解生命成長所需。她表示,社會框架要求人們積極面對生命,卻忽略他們的難處,反令他們無法積極面對生命,「希望能幫助他們思考人生及
生命,讓年青人反思生命的意義。」
早前羅秀媚代表聖雅各福群會到訪粉嶺一所幼稚園舉辦繪本家長工作坊,家長會閱讀圖書,並學習向小朋友說故事的技巧及注意事項。工作坊滲透生命教育元素,以軟性手法令家長協助小朋友建立自信心、自我欣賞、尋找自身價值和獨特性等,目前已到21所幼稚園及小學舉辦相關活動。羅秀媚指出,家長在小朋友成長過程中擔當重要角色,須共同面對壓力及解決問題。
巡迴話劇 學習抗壓
去年「身前行動」在全港中學及大專院校演出30場關於生命教育的話劇,以「選擇」探討生死議題,讓同學了解如何面對逆境。「身前行動」委員關錦勳表示,生死並非只與老人或末期病者有關,而是人生一個元素。他期望讓青少年明白生命有限,並要活出意義和色彩,正面看待生死。
「以往一般人會忽略或避免談論生死,於青少年而言並不貼身,於年長者而言更是忌諱。」但關錦勳補充,近年愈來愈多民間團體談論議題並發起活動,帶起社會對生死議題的討論。他強調,生命教育有存在必要,「年輕一輩對事情或世情認知較淺,遇到挫折甚至會有輕生的念頭。要透過生命教育讓人了解生命,明白不同階段有不同挑戰,這種種都只不過是生命的歷程,要學會面對。
重視成績 傾訴不足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心靈教育學院將於2018年3月開展「觸動心靈的生涯規劃」工作坊,培育青少年感悟靜思的能力,回顧成長足跡與細味感受。導師關俊棠神父認為,生命教育能幫助同學面對潛意識的行為,從而重新認識自己。「我們以往可能覺得經常受別人欺騙,慢慢建立出一種訊息,將來工作或與人相處等都難以相信他人。但生命教育可讓我們知道,原來世上還有些人是信任可靠的,讓我們克服過去的負面經歷。」
關俊棠指過去20年,不少學生和老師因沉重學習及工作壓力而輕生,教育局才會推行生命教育。惟現今教育環境競爭劇烈,生命教育推行至今仍未見成效,學校仍著重學生成績多於心靈支援,老師推廣生命教育時亦變得有心無力,「學生自己已很難找渠道傾訴,老師本身工作負擔亦大,很難抽取時間瞭解學生生命需要。」他續指,師生生活都有困難,學生無法尋求老師協助,逐漸演變成惡性循環。
推廣表面 方向錯誤
目前教育局網站上列出43份工作紙、小遊戲、話劇等課堂活動,而同時亦有上載關於生命教育四大範疇的七份教案,教師可參考並於課堂上授課。教育局亦會時常舉辦講座,邀請名人與學生對話。直至去年三月,教育局發信鼓勵學校,通過校本活動加強生命教育,建議各校因應校情,將元素滲入課堂中。
不過,關俊棠指政府推廣生命教育工作膚淺,政策方向錯誤。他認為教育局不能單憑生命教育課幫助學生,反而要訂立清晰方向。「如果能在現行制度上作出轉變,我們便無須刻意強調生命教育。因為大家讀書讀得開心,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自殺問題亦能紓緩。」他指出香港社會高度發展經濟,令家長經常超時工作,無暇陪伴子女,更莫談讓孩子生命變得精彩。
普羅大眾對生命教育的認知不足,「身前行動」委員關錦勳則觀察到香港人不願意被人發現內在問題,影響他們認識生命教育,「他們有事發生才會注意,會想像離自己很遠而愛理不理。」他指出,一般人會覺得事情與自己無關,亦能自行處理逆境,不須亦不願被人幫助。「當青少年被人建議『不如找社工談談』時,就會覺得『我為甚麼要找社工呀?』有人亦會強調自己無病,不須治療,或是不好意思找社工傾談。」
關錦勳續指,現時政府推廣生命教育仍不足夠,可以做得更多,「現時學生上課繁忙,還有許多課餘活動。環保要學,認識祖國也要學……每個學習也有重要元素,生命教育只佔課餘活動中的一小部分。」生命教育予人感覺多是理論說教,對青少年來說吸引力低,「學校教育生命的方法是傳統:學生在聽,老師在講。」
教育局回覆指,學校可按本身情況和需要,透過校本課程及與外間機構協作模式,舉辦多元化學習活動,並藉全方位學習及「其他學習經歷」,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及積極態度;鼓勵學校透過班主任課、周會、講座、論壇、參觀等,提升學生對生命的正面價值觀和積極態度,又指學校課程及學習經歷已提供充足的機會,讓學生抱持正面價值觀並反思生命的意義。
前景未明 見步行步
即使不少學校推廣生命教育時會尋求坊間團體協助,方舟生命教育館館長羅秀媚卻表示,有學校老師未必了解不同社福機構能提供甚麼資源或服務。她解釋,雖然機構會向不同學校宣傳生命教育活動,例如將方舟生命教育館資訊寄給學校校長,但根據她以往經驗,負責籌辦活動老師卻未必收到相關資訊,往往是老師想舉辦特定主題的活動,才在網上尋找能提供相關服務的團體協助,而不是基於對社福機構的了解而尋求幫助。
近年屢見學童自殺事件,羅秀媚認為自殺的因素很多,有機會是環境因素或成長背景造成,不一定是因政府和社會推廣生命教育不足,令他們感到無從支援,又指沒有因此刻意加強推廣生命教育。她表示,推廣生命教育是一項長遠工作,須從小開始去培養及建立學生自信,「由小朋友開始到長大,他們都有需要檢視生命與周遭環境的關係。」未來羅秀媚亦期望協助更多有壓力的年輕人解困。
關俊棠亦指出,現時生命教育團體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他承認,推廣生命教育的前景不明朗,仍需要時間探索方法,解決根源問題。不同機構與政府努力推廣生命教育,為社會凝聚正面氣氛,喚醒更多人正視議題。他強調生命教育值得推廣,「若我們肯堅持對生命的尊重,少些怨氣、少些批評、少些挑剔,便會慢慢對生命愛惜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