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護流失】今年財政預算案提及,政府會撥款約六億六千萬元來改善老人院舍服務及提供床位。但社聯長者服務總主任陳文宜透露,資助院舍護理員不論年資,頂薪都不足15,000 元,難以留住年青人。社福業界建議政府訂立明確的資歷晉升制度,以挽留護理人才。
記者、攝影:黃家琪 朱俊賢
編輯:盧思敏 姜沛易

洪小姐表示,其安老院內大多都是「老員工」或外勞。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據政府統計處2011 年統計數字顯示, 65 歲以上人口佔全港人口比例為14%,但預測到2041 年,比例會升至32%。今年度的財政預算案表示,將於今個財政年度,增加約 950 個資助安老院舍宿位。而根據媒體報道,香港安老服務協會主席陳志育表示,院舍從業員約三萬人,連同今年會聘請逾一千名外勞,行業仍短缺五千人。
經營私人安老院超過20 年的洪小姐表示,現時支撐院社運作的主要都是「老員工」或外勞為多,甚少新人入行,她於報章刊登招聘廣告數月,依然無人問津,聘請人手相當困難。
工資不稱致人才流失
她說:「行業圈子其實很少,所謂新人都差不多是跳槽而來的,很少年青人加入護理行業,就算有都很快又走!」她補充,長期缺乏人手的原因是政府沒有周詳的規劃,沒有相關人才計劃,加上受最低工資影響,令不少新人都以玩味心態入行,導致人手嚴重流失。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長者服務總主任陳文宜表示,行內人手不足,歸根究底是護理人員的工作性質與工資不成正比。以政府資助安老院舍為例,新入職護理員薪金為港幣11,975 元,但不論年資頂薪皆為港幣14,460 元。她坦言:「做這麼久也是得這般的薪工,我不如做第二行好過。」而由於資助院舍要跟政府的制度行事,不能夠「話加人工就加人工」,根本留不住人才。
她認為,政府的資源主要投放在增加床位這些硬件,但缺乏改善行內的晉升、挽留人才制度的動作。
年青人難留護理界
在護理界工作超過14 年的陳姑娘指,護理人員的職位較低,擁有較高學歷的人都會選擇更高薪的職業,令更少人願意停留在護理界,加上老人院舍服務算是厭惡性工作,年青人不會想入行,即使有年青人入行工作,很快就會轉行。
在東華學院就讀應用老人學一年級的袁同學則表示,護理人員工作比較辛苦,而且晉升機會微,暫無打算做前線護理人員。

袁同學表示,因工作辛苦且晉升機會微,暫無意成為前線護理人員。
政府在去年,透過獎券基金開展「先聘用後培訓」先導計劃,目的為滿足護理人力需求,也為年青人提供更多就業選擇。該先導計劃標榜完成課程後,可晉升至更高職位,令年青前線護理員為晉升的踏腳石。
倡設明確資歷制度
社福界立法會議員張國柱辦事處代表馮小燕稱,先導計劃不失為一個增加護理員人手的新嘗試,但政府要釐清行內前途,建立明確的資歷晉升制度,才能創造空間增加安老服務。
陳文宜表示同意建議,她又回應指,政府在聘請人手上有下苦功,但力度卻仍遠遠不足,若想吸引青年入行以挽留人才,政府有必要對護理員的資歷架構進行檢討。
Related

記者: 黃凱明 黃啟安 馬淑婷 邵寧聰 林佩雯 余嘉桐 鄭鈴渝 林嘉熙 編輯: 陳雅羿 姚柳苑 文翔麗 蘇泳琪 宋漪卉 程穎琳 蕭家輝 莫沛榮 學業進步 爭取多年的小班教學,換來的是「縮班」、「殺校」;十五 年免費教育的訴求一直不絕於耳,無奈遲遲未獲政府接納,教 育界希望,能在本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中見到一線曙光。 幼稚園學券制推行數年,以舒緩學童家庭的經濟壓力。但根據學制, 全日制幼稚園的家長只能得到半日制的資助,令部份低收入家庭仍難以支付學費, 加上通脹等因素,家長正承受沉重壓力。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張文光認為港府水浸庫房,與其將盈餘派出,不如加快撥款 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只要多撥四至六 億元就可真正落實十五年免費教育制度, 為社會帶來巨大的效益,何樂而不為?」 現時幼稚園教師沒 有薪級表,他們的薪金全由市場決定, 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張文光認為若 推行十五年免費教 育,幼稚園將獲得更多資助,令教師的基本保障問題迎刃而解。 身體健康 政府近年致力推廣醫療保障計劃,以減輕政府的負擔,卻忽 視了培育醫護人才。為保障健 康,期望政府能撥出更多資源, 加強醫療配套。 香港人口老化問 題日益嚴重,現時的長者醫療券金額僅得二百五十元被批杯水車薪,立法會醫學界議員梁家騮要求政府增至一千元。 現時資助病人購買藥物的「撒瑪利亞基金」審查過於嚴謹, 他建議政府放寬審批。 政府去年推出自願醫保計劃,梁家 騮認為有助解決公、私營醫療市場失衡 的問題,使醫保市場制度化。他建議醫 保計劃的五百億撥款應成立種子基金, 補貼日後開支。同時,他表示政府可 參考外國,向投保人士提供免 稅優惠,以吸引更多市民參…
15/02/2011
In "特寫"

現時本港約有7至10萬智障人士,當中50歲以上佔37.4%,惟港府未跟從世衛,確立50歲以上智障人士為「高齡智障」。有智障人士家長表示,子女隨年漸長,院舍輪候卻遙遙無期,港府生活津貼不足,照顧百上加斤。有立法會議員亦指出,政府資助準則未有涵蓋所有智障人士,做法不公,家長離世後的財產管理亦未完善,「雙老化」只會更嚴重。
17/01/2019
In "港聞"
【本報訊】現時,全港只有6 部專門為輪椅使用者提供的士服務的7 人車,俗稱「鑽的」。有行動不便人士認為「鑽的」不足,惟負責公司表示資金不足,憂每年亦難增一部。 記者:郭曉瑩 卓健儀 編輯:陳伽泓 霍海嘉 政府統計處於2009 年,估算全港行動不便的殘障人士約有近19 萬。根據政府數字顯示,人數有上升趨勢。不過目前,全港僅有6 部「鑽的」提供服務,必須提早預約。「鑽的」負責人指出,平日早上及星期六晚的高峰期,全年使用率接近飽和,但因資金所限,未能滿足市場需求。很多有需要人士都未能成功預約,最後只能選擇其他公共交通工具。鑽的(香港)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梁淑儀指,因為早上是用家到醫院覆診的高峰期,很多傷殘人士及行動不便的長者都會預約服務。她說:「平日早上和星期六晚上也是高峰期,全年使用率有七成以上。」她坦言,隨著人口老化問題加劇,傷殘的士的市場需求愈來愈高,然而因資金所限,實在未能一時間大幅增加「鑽的」數目。 資金不足擴展難 她表示,現時「鑽的」的資金來源只靠社會創投基金、安老院及的士業界等提供資助,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未必能實現一年增加一輛「鑽的」的目標;加上申請政府資助需時太長,手續太繁複,故短期內都不會考慮申請政府資助。據政府的網頁資料顯示,若企業要申請政府資助,需要先提交公司財政報表等多項文件,再要經過評審委員會審批,但評審委員會只在每年的三月、六月、九月和十二月開會,因此每項申請最少需時三個月時間審議,但最後未必能成功申請。梁淑儀重申,即使無法應付需求,亦不能在公司財政可能虧損的情況下,勉強提供服務,反正消費者不是只有「鑽的」一個選擇。 「鑽的」難預約 行動不便的卓伯伯( 圓圖) 表示,他因年紀老邁及患有柏金遜症而需乘坐輪椅,每兩個月便要到醫院覆診一次。若想乘坐「鑽的」,每次都要提早一星期預約,但並非每次都能成功。當預約失敗時,他只能要求家人陪同乘坐公共巴士感到極不方便。據「鑽的」的宣傳資料中,「鑽的」一次單程服務的最低消費為港幣115 元正。卓伯伯表示,因為普通的士較矮,傷殘人士上落十分不便, 而乘坐巴士及港鐵亦要麻煩職員幫忙。他說:「如果其他交通工具是方便的話,我還怎會浪費錢乘搭『鑽的』?」 公交傷殘設施需改善 另一名因糖尿病而不良於行的陳婆婆則指出,因無障礙交通工具的車資普遍都較昂貴,所以她多會選搭港鐵或巴士外出,但每次她都感到極度不便,在上巴士時亦會感到尷尬,「次次都要勞煩司機落車,再推我上車,又阻礙其他人上車」。而乘搭港鐵也不好過,她說:「遇上多人的時間,連車也不能逼上去,就算有職員推到我上車,其他乘客也會投以不友善目光,好像我阻礙他們的去路,但其實我也不想這樣。」本報曾聯絡香港傷健人士協會了解傷健人士出入不便的問題,惟至截稿前仍未收到回覆。
14/02/2014
In "港聞"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