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上海之行 泛民示弱
【仁聞觀點】
總編輯 陳伽泓
由行政長官梁振英「成功爭取」的立法會上海行,匆匆三日,成果欠奉。上海行的焦點,是建制派議員自願當「花瓶」,讓泛民主派議員單獨與中央官員會面兩小時。結果全屬意料之內,即使可以當面「溝通」,依舊是各說各話。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提出「四個一」,強調落實普選不可違反基本法及人大常委的決定,以及特首要愛國愛港,不可與中央對抗。泛民主派則指會面沒有拉近雙方分歧,並希望將來持續對話,及要求中央官員來港蹉商。
中共嬴盡天時地利
中央在這個時候會見立法會議員,可說是在政改談判上,勝過泛民漂亮一仗。一來,在表面上,中央官員願與泛民單獨對話,似是打開「溝通大門」,但中央派出的三位官員,分別是王光亞、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以及中聯辦主任張曉明,都並非在中央中最高層主理香港事務的官員,中央溝通的誠意可見一斑。而王光亞在會上再三強調公民提名違反基本法,以及批評社民連梁國雄不放內地法律在眼內,亦顯示中央從來沒有放軟立場,經提名委員會篩選候選人,是中央「必不可少」的立場。
二來,「佔領中環」供市民決定政改方案的電子公投將在6 月22 日舉行,在時機上,泛民主派並未取得民眾授權,去接受任何一種政改方案。而參與上海行的泛民議員亦未達成共識,究竟提名特首參選人方法的爭取底線是公民提名、政黨提名、還是公民推薦。這樣提供一個好機會,給談判勢強的一方 ―― 中共政府打亂泛民各陣營的爭取焦點。
較清楚談求泛民訴及的,是會談前民主黨單仲偕向傳媒指,他們會向中央官員表達香港市民「最支持有公民提名,其次是政黨提名,最不支持提名委員會」,相信是引自真普選聯盟自去年尾至今年年初委託香港大學做的三次民調的結果。但在最後一次民調中,支持提委會按「愛國愛港」等政治原則篩選候選人的市民,略比反對的多,令該民調不能有效成為一個有用籌碼,去向中央顯示港人爭取真普選的決心。
而更重要的,是自從2010 年政改,民主黨進入中聯辦密室談判後,泛民代議士的號召力正日漸低落,尤其是屬於「溫和民主派」的民主黨及公民黨,令他們現在即使嘗試帶領政治運動,都顯得蹩腳。近年有廣泛民眾基礎支持的社會運動,包括反國教、港視不獲發牌事件等,都並非由政黨領導,甚至有「去除政黨味」的傾向,顯示香港人對於政黨不信任,而且這些運動的目標十分清晰,與今次截然不同。沒有人民的背書,令泛民今次上海行失去意義,既惹來輿論的冷嘲熱諷,亦不見得真正打開溝通大門。
民眾冷待泛民無為
泛民議員的談判籌碼,除了陷入長期商討、實行無期、核彈變氣彈的「佔領中環」運動,就剩下立法會內,他們手上的一票。究竟他們會好好運用這一票,去為港人盡力爭取沒篩選的普選,或是被利用這一票,斷送至少一半港人對擁有真民主的期望?希望他們懂得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