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知肌能教育 強化協調力 惜推行乏資源
感知肌能教育透過肌能訓練運動,以提高特殊學生的學習及肢體協調能力,有特殊學校增設相關科目後,成功送學生轉入主流學校,亦有劇團希望把感知肌能教育帶入生活,惜難普及化。有學者建議港府參考外國的公園設計,加強設備,協助學校推行相關教育。
記者:何家藝 黎燕玲 李文瑋 蘇芊穎
編輯:蘇綺靜 易洛澄 梁嘉咏
攝影:李文瑋 杜沛妍
版面編輯:林芷晞
簡單訓練 提高自理
中華基督教會基順學校是一所輕度智障學校,在 2010 年推動感知肌能教育,並設立感知科及感知遊戲室。校長姚靜儀希望透過感知訓練幫助學生處理學習及日常生活問題,以提升他們的自理能力。學校在小一至小三課程中,每星期設置兩節感知科。在一小時的課堂中,學校會安排不同的活動,包括剪紙、填色、蓋印及捏練力膠等,訓練學生力度及手眼協調,加強肌能。
人的感知主要分為七感,包括味覺、嗅覺、觸覺、味覺、聽覺,以及感知肌能教育重點訓練的前庭感和本體感。前庭感讓人體感受速度與平衡力,而本體感則控制關節和身體的活動。基順學校職業治療師郭峻琪以玩鞦韆為例,「搖來搖去就是前庭感的一種刺激,前庭感的刺激同時再配合身體協調,例如望著同學傳遞東西給他,能調節腦部的控制能力。」小朋友的肌能可隨一系列的訓練有所改善及生理上的發展而有所改善,但他補充小朋友有機會對感知肌能訓練感抗拒。特殊情況的小朋友對新事物感到危機時會卻步,甚至會破壞物件,治療時需加倍耐心照顧及體諒。
基本易做 憾常被忽略
樂運會是全港首間推動感覺統合訓練的社企,亦協助學校進行感知肌能教育。創辦人伍玢諄指,訓練大多涉及俯瞰。在訓練時設俯瞰推球,讓小朋友身體躺在厚墊,然後把小球推到牆身,反彈後再接回,從而訓練手眼協調,強化背肌並改善坐姿。
俯瞰推球看似簡單易做,但再基本不過的訓練,往往會被家長及社會忽略。伍玢諄慨嘆,香港的教育制度令家長難以在最基礎的訓練及知識上的學習進行取捨。她坦言,有時候,問題不是出自能力本身,而是肌能上的不足。只有打好基礎,日後的學習才能事半功倍。她以寫字為例,寫好字的先決條件不是練習次數多寡,而是姿勢及肌肉上的訓練。「若肌肉本身軟弱無力,如何執筆?又或者他們根本不知握力的大小,這與本體感及肌肉的發展有關。」
帶入劇場 仍難普及化
在香港,不少有心人有意把感知肌能教育帶入生活。黃育德(德德)為香港五感感知教育劇場的負責人。原為特殊學校的體育老師,離職後開辦首個以感官及嬰幼兒為主題的劇場來提高公眾對感官教育的認知。
劇場設有互動環節,讓觀眾利用五感去參與表演。表演者會利用一些日常物品,如紙巾及膠袋等作表演道具。以過往劇目《左一半.右一半》一劇為例,當中有一幕以噴水瓶對著觀眾噴水,又用大絲布輕拂觀眾的皮膚,更讓觀眾彼此雙手碰觸傳遞溫暖。雖然動作簡單,但其實已經能刺激觀眾的感官。
劇場所發揮的力量可延伸到場外,若劇場能夠獲得認可,更可成入屋的表演藝術。曾有觀眾欣賞《呼呼.呼》過後,有家長曾向德德反饋,自己一歲半的小朋友,回家後會對住任何東西呼吹,而這正正有助小朋友進行口肌訓練。他雖望能透過感官互動演出來達到最初成立劇場的目標,但奈何要顧及收支平衡,門票價格未能大幅壓低。因此,前來欣賞感官戲劇的觀眾大多是中產人士,劇場難以普及。
課時所限 宜多面配合
雖然基順學校的學生一般智力只有 50 至 69,但通過感知肌能訓練,亦有個案能轉入主流學校。可惜因資源有限,「學校有 285 位學生,但治療師只有一位」,姚校長無奈地根據入學評估,辨出他們的感知需要,安排學生受訓。
前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融合及特殊教育中心講師余錦明博士表示,校本課時是阻礙教育推行的主因素。以基順學校為例,姚校長亦稱校內的學科課時有所限制,因此根本不能投放更多的時間於感知肌能訓練上。在香港的教育體制中,課程緊逼,每一節課有規定的課程內容,若把學生帶走訓練,難於課堂及訓練中進行取捨,「當要犧牲課堂時間,尤其在小學,老師就會質問為什麼要犧牲我的音樂堂,為什麼要犧牲我的體育堂?」
反觀澳洲,余博士指出當地小學的上學時間為早上九時至下午三時,時間上較易安排訓練。外國的教育比較多元,且著重學生的獨特性,他們會針對個人問題來制定最適合的教育方案,相對上,推行感知肌能教育的阻力較小。外地的社區配套亦比本港優勝,「澳洲的公園,有很多攀爬的設施,有水有沙池。他們把感知肌能訓練正常化到好像校園設施的一部分。小朋友每天爬、每天玩,當他們某部分的肌能較差,但看到其他人做到,自己亦會繼續做,整體的感知能力就會提高。」余錦明建議港府宜參考外國公園設計,加強相關設備,進一步普及感知肌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