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嬰政策落後 催乳師資格成疑 港府宜建立認證系統
港府近年大力推廣母乳餵哺,不少母親顧及子女健康,不惜用盡方法催乳,包括聘用催乳師。坊間催乳師資格及培訓成疑,質素良莠不齊。消委會在過去三年收到四宗有關陪月服務投訴,及一宗催乳服務投訴,主要涉及服務質素不佳及效果未如預期。有新手媽媽接受催乳師治療後患上乳腺炎,將來或難餵哺母乳。有醫生亦指催乳未必有用,一旦治療失當,更有機會傷害嬰兒,建議建立資歷認證系統,規管催乳行業。
記者:梁政滔 陳梓聰 唐健恒
編輯:林芷瑩 鄧穎琪 蘇琬斐
攝影:梁政滔 陳梓聰 唐健恒
版面編輯:馮家淇
港府近年大力推廣母乳餵哺,不少母親顧及子女健康,不惜用盡方法催乳,包括聘用催乳師。坊間催乳師資格及培訓成疑,質素良莠不齊。消委會在過去三年收到四宗有關陪月服務投訴,及一宗催乳服務投訴,主要涉及服務質素不佳及效果未如預期。有新手媽媽接受催乳師治療後患上乳腺炎,將來或難餵哺母乳。有醫生亦指催乳未必有用,一旦治療失當,更有機會傷害嬰兒,建議建立資歷認證系統,規管催乳行業。
「當下做完催乳有感好轉,但之後又會再塞(乳腺)。」34歲的唐小姐育有一名20個月大的女兒,誕女數天後,因不懂餵哺母乳及乳房漲痛,丈夫從網上尋找陪月公司,在老闆及陪月員介紹下,她開始聘用催乳師。唐小姐接受催乳按摩後,即時減低胸部疼痛感,不過很快又打回原形。她覺得未能完全解決問題,在兩個月又內轉換其他兩間中心及私人催乳師。前後三名催乳師均會提供按摩服務,又會以食療相助,例如食通草或清淡飲食。唐小姐跟隨催乳師進行治療,但情況仍時好時壞。
直至唐小姐一次發燒到私家醫院求診,醫生告知她患有乳腺炎,並處方可餵母乳的抗生素。後來她到婦產科覆診時,註診的母乳餵哺顧問擔心她胸部傷口有膿,或要做手術將入面發炎組織割出。母乳餵哺顧問轉介她至外科診所進行超聲波檢查,醫生處方較強的抗生素後成功消炎,但因乳房組織受損,醫生指她將來較難餵哺母乳。
「當時情況是最嚴重,因為吃得太多抗生素,奶的顏色已變成橙色。」消炎後,她到博愛醫院的乳腺專科檢查抽奶檢驗,當時症狀已大幅紓緩,加上無法餵哺母乳,逐漸「收奶」,疼痛情況漸改善,超聲波結果亦顯示正常,無須再覆診,唐小姐才放下心頭大石。
熱線無效 求助不果
另一位媽媽Winnie亦有相似經歷,她的獨女三年前早產出生,需要入住深切治療部。當時女兒太小不懂自行吸奶,醫院有年輕護士教Winnie用手擠奶,並替她按胸示範,但令她感到痛楚。她出院時只收到一些關於母乳餵哺的小冊子,她立刻致電有關熱線求助,「我致電過去,有些是電話錄音,有些就依書直說,根本解決不了當時我的問題,完全沒有幫助。」Winnie出院後仍未能成功擠出母乳。
Winnie想起懷孕期間光顧的按摩中心有提供催乳服務,因而聘請催乳師上門為她按摩通乳。雖然最後能夠擠出母乳,但過程辛苦,也維持痛楚。她指單次上門催乳服務約需千多元,亦花逾萬多元購買不同的「按摩套餐」,包括數十次的通經絡、乳腺及身體調理服務等。她使用催乳服務一段時間,同樣認為情況時好時差,「當下按摩和通乳能夠幫助紓緩,但並未能有效解決和根治問題。」Winnie其後更患上數次乳腺炎,才暫停向催乳師求助。
她在網上搜尋更多相關資訊,偶爾發現香港有母乳餵哺顧問,其性質亦與催乳師不同。「催乳師通常只會用力按,她們可能有經驗,但未能解釋或提供有關知識和方法。而母乳餵哺顧問較全面,會觀察家中環境、餵奶姿勢等再提供方案。」Winnie在頭三次乳腺炎都要看醫生,最後一次在母乳餵哺顧問教導通乳方法後,她的病情能夠減輕,之後都能有效地貼身餵奶。
考核不一 門檻較低
根據記者觀察,僱員再培訓局的陪月課程亦有涉及催乳相關服務,申請者只需中一學歷,而坊間有不少聲稱考獲「培訓證書」的催乳師,在社交平台招攬生意,然而他們的培訓時間、考核內容等各異,資格亦無劃一標準。有國家級催乳師向記者表示,一般國家級催乳課程的修讀時間約十多天,課程主要教授乳房穴位、經絡及催乳手法等。學員考獲執照後,要跟隨專業催乳師實習約個半月,學習更多催乳的手法和技巧。
而國際級催乳師則指,協會開設的國際催乳按摩證書課程,獲英國資歷及考試評審局資歷認證。課程主要教授學員催乳理論、一些催乳動作及辨別產婦體質的方法。所有學員必須經過最少共96小時的培訓,包括學習24小時以及72小時練習。她續指,協會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天均設有考試,考試形式分為筆試及實踐兩部分,考生需先完成50條選擇題,及後再獲發一個模擬個案,考核他們能否利用適當手法處理產婦乳汁淤積或乳腺炎等問題。
國際母乳顧問周贇(Catherine)指外國只有國際泌乳顧問認證委員會 (IBCLE) ,監督國際母乳顧問資格。學員先須修讀14科基礎醫學課程,包括營養學、病理學、解剖學、生理學等。完成90小時的泌乳專科理論時數後,再要到醫療機構進行1000小時實習及五小時考試才獲發牌照,而牌照亦需每五年更新一次,每十年重考一次。國際泌乳顧問有指定註冊機制及監管操守,學歷要求等同輔助醫療,如心理學家、物理治療師等。
Catherine指香港約有264位國際泌乳顧問,九成半是醫護人員,而香港大部分催乳師經由陪月員或者美容按摩從業員再培訓,對媽媽身體結構並不了解,培訓課程時間亦不長。Catherine認為,上奶技能不應放於催乳師手上,而是放在媽媽手上及BB口中,「母乳餵哺是24小時工作,但催乳師不會24小時在家中。媽媽不斷光顧回訪,不但令她們產生心理負擔 、經濟壓力,亦令家人受壓。」
Catherine認為應將母乳行業納入認可資歷架構,亦認為私營按摩催乳服務太多,難以監管。衞生署回覆指,一般催乳師或國際哺乳顧問課程,並非為醫護人員特設,衞生署並沒有舉辦此等課程。
生活習慣 有助紓緩
婦產科醫生靳嘉仁醫生表示,助產士在孕婦生產後會教授哺乳技巧,並非每個媽媽需要催乳。他指按摩乳房不一定能通乳腺,如不當按壓乳腺,更會使乳房瘀腫及發炎,熱敷亦有機會灼傷皮膚。坊間催乳師會教媽媽吃補充品及湯水,靳醫生指藥材會經乳腺傳送給嬰兒,但其實嬰兒無須食用補充品,反令他們吸收過多。
靳醫生建議,媽媽愈早餵哺愈容易「上奶」,同時需要保持均衡飲食,不要過分清淡,否則嬰兒難以吸收足夠營養。媽媽亦需要充足休息及情緒穩定,他指直接貼身餵奶比使用奶泵更好,「嬰兒吸吮乳頭時,嘴型某程度是在按摩乳房,有助媽媽通乳腺。」他補充,曾在網上看過相關課程資訊,認為有資料如申請資格不清晰,外國亦沒有催乳師這種行業,只有母乳餵哺顧問。他建議政府應先理解服務在市場上的需求,由行內人士組成專業團體,提供適當訓練,以及建立資歷認證系統,協助政府規管催乳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