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引作用有限 教師無所適從 吳克儉「生涯規劃」惹不滿
早前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將學生輕生問題歸咎缺乏生涯規劃,引起社會爭議。有份參與生涯規劃工作的學友社認為,兩者不能完全劃上等號,而且教育局實質指示不足,使教師教導時有困難;而負責課程的中學教師亦表示,課程實際執行上有難度。
記者、攝影:李穎珊 曹嘉昕 鄭斯蔚 李翌成
編輯:戚芊芊 曾苑琳 方愷欣 古浚民
教育局於2015年正式在全港中學推行生涯規劃,取代升學就業輔導,實踐一年多,目標專注升學就業範疇,旨在教導學生為未來訂立目標。對於早前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曾將大學生自殺原因,歸咎於欠缺生涯規劃而選錯科,以致學習壓力過大,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副總幹事陳倩雯認為,兩者不能完全劃上等號,「生涯規劃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但不是全部。」她表示,因為同學想法差異較大,有教師反映授課時有困難,而且政府的指引只為教師提供基本方向,並沒有實質執行的指示。
配套不足 有心無力
針對生涯規劃實行情況,教育局回覆記者查詢時表示,已加強教師專業支援,包括大幅增加教師培訓課程名額、舉辦不同的專業發展活動等。局方亦透過「商校合作計劃」,推動工商機構與學校合作,為學生提供不同的「事業探索」活動,以支援學校的生涯規劃教育,並強調絕大部分負責生涯規劃教育的教師,亦已接受相關培訓。
然而兩位受訪的中學教師有不同見解。擔任嘉諾撒書院高中班主任,兼授生涯規劃課程的馬偉健指出,一般有關舉辦升學及就業的活動都由專責老師負責,自己沒有參與任何生涯規劃相關培訓,亦不清楚相關指引內容,只負責與學生溝通。

馬偉健除了當班主任外,還要兼授生涯規劃課程。
浸信會呂明才中學升學就業輔導組老師李賽琴亦表示,生涯規劃課程實際執行有難度,涉及學生家庭背景或個別特殊情況,但課堂師生比例懸殊,使老師輔導時有心無力,「前線教師應付繁忙的新高中課程已分身不暇,無額外空間與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她透露,大部份教師都沒有修讀教育局主辦的「中學升學就業輔導及生涯規劃基礎證書課程」,因為證書班學額和開班嚴重不足,又佔用公眾假期或周末上課,教師只好修讀其他機構開辦的課程。

浸信會呂明才中學 李賽琴老師
支援不足 「做完就算」
教的一方未掌課程,受教的學生又如何?記者向多個中學生進行街頭訪問,不少學生表示校內生涯規劃多以講座方式進行,偶爾通過完成工作紙,協助學生了解自我,不過負責的教師未必有即時跟進,或個別輔導。東華三院馮黃鳳亭中學就讀中六的吳同學批評,該校安排的生涯規劃,未向學生提供足夠在港升學資訊,反而著重於中國內地、台灣升學;台山商會中學中五的馬同學就期望課程能夠提供更多就業相關資訊,例如進入行業需要達到甚麼條件等。同校中四的彭同學更指相關工作紙「做完就算」。

中六吳同學: 應增加本地升學資料。

中五馬同學: 希望可多加就業資訊。

中四彭同學: 工作紙做完就算!
學生自主 家長配合
推行生涯規劃看似困難重重,李賽琴批評,課程忽略學生心理需要,目標不應只局限於升學就業導向,反而應協助學生建立人格,清晰人生焦點。她認為要求學生於數年中學生涯內規劃人生並不可能,家長亦需配合學校,從小教育,「中學老師做不到這麼多」。她補充,課程重點在於學生是否積極規劃未來,教師只是輔助角色,而且生涯規劃關乎不同成長階段的計劃,短時間內未能看到成效。不過她補充,亦都樂見課程推出後,學生、家長及教師意識提高,尤其不少新入職老師會主動了解生涯規劃。
香港中學校長會主席李雪英則認為「一百間學校有一百間教法,教師無需拘泥於教育局指引與訓練時數」,她並不認同政府指引及規範不足令生涯規劃成效未能彰顯,但她同意生涯規劃需要讓更多學生親身嘗試,「生涯規劃最緊要一件事,就是刺激學生去思考未來出路,去為前途規劃。」她認為社會各界及校方需要繼續努力,向學生提供更多機會。
生涯規劃 Life Planning
根據教育局文件,生涯規劃是「一個持續和終身的過程,以達致人生不同階段的目標。在求學階段,生涯規劃教育在培養學生認識自我、個人規劃、設立目標和反思的能力,以及認識銜接各升學就業途徑方面,扮演一個重要角色。透過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獲得所需知識、技能及態度,以配合自己的興趣、能力、方向作出明智的升學及就業選擇,並將事業及學業抱負與全人發展及終身學習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