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區的居住環境或許未算理想,但小小社區卻蘊藏很多人情趣事。隨著重建、翻新、拆卸、發展……街坊不能留守至終,招牌亦被強行摘下。轉角可見的傳統小店買少見少,兩個導賞團卻將其發掘,讓更多市民了解社區歷史、居民經歷和小店故事。團友與老闆互不相識,卻在見面之際分享同一回憶。



記者:何采思 李茜彤 張穎淇
攝影:譚栢妍 李詩慧
編輯:黃靖雯
版面編輯:歐嘉俊

   不少香港舊式社區已有數十年歷史,如長沙灣、新蒲崗、油尖旺等城隅,港人早已耳熟能詳。鄰里居民植根於此,除了親眼見證半生光景,亦是當地社區活招牌。別人家的故事總是好聽,「佰村」則選擇陪參加者傾聽新蒲崗的每個角落。

歷盡全區 遊說店主

   人稱「村長」的Herman是「佰村」創辦人,他喜歡稱導賞團員為「村民」。「因為想他們可以更投入在整個導賞過程,投入村民身份走進該區的世界。」「佰村」只有三至四名義工負責籌備,各人都希望大眾能夠深入認識不同小區,親身感受居民故事。

   每個月「佰村」都會舉辦兩至三次導賞團,每團約有八至十二名「村民」遊覽新蒲崗各處。「村長」帶團由五芳街出發,途徑逾半世紀歷史的星光實業有限公司,又稱「紅A」,之後續到衍慶街的萬興大押、祥興行紙紮舖、上海麗都理髮公司等景點,最後抵達彩虹餐廳,便結束整個旅程,歷時約兩小時。

  導賞團開始前,Herman會與「村民」玩遊戲,每人都要回答自認為一項別人不曾做過,而自己曾做過的事。藉此Herman希望令「村民」變得熟絡,打破隔膜。Herman也會要求他們在導賞團結束時回答兩條有關小店的問題,了解小店對參加者有甚麼意義,及小店對他們是否重要。「村民」的回應讓Herman站在不同的位置思考,亦可以用另一角度感受新蒲崗社區。

    「因為我不認識新蒲崗這個小區,所以我選擇由這裡開始第一個導賞團。」以前Herman很少機會去到新蒲崗,所以花上三個月才把導賞團路線規範好,正式推出「佰村」第一次的小區導賞團。在籌備路線過程中,他親自到新蒲崗逐間拜訪地區小店,只為了解每個店主的故事。剛見面時,Herman會積極嘗試與店主交朋友,當他聽老闆說出有趣的生活歷程,或遇上願意與人分享半生點滴的店主,便會邀請他們成為導賞團目標小店之一。

貼地介紹 認識更多

   「蔡榮發食品批發」在60年代開始在區內經營,後來因士多行業式微,店舖主要業務變為門市零售。店主蔡先生與Herman交談期間,發現他非常喜歡舊區文化,於是話題逐漸變多,二人開始熟絡。隨後他更允許Herman帶導賞團前來參觀,「這種店舖越來越少,我的小店會在我退休時結業。」他知道若導賞團不帶團員來參觀,年輕人就無從了解不同小區的歷史,於是樂於接待導賞團。

  情侶尹先生與吳小姐時常參加不同導賞團,他們從臉書上得知「佰村」的新蒲崗導賞團後決定參與,尹先生說道:「參觀後覺得這一區有很特別的文化,例如以前起的街名可以十分地道,但現今天水圍、將軍澳每一條街的名稱也差不多。」他們感到本港政策改變,所以希望能更多認識歷史文化。

   「佰村」需要在導賞團開始前做詳細的資料搜集、研究及試行路線、分享故事……籌備過程並不簡單。「佰村」與其他收費導賞團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少卻了一股商業味,也更「貼地」。吳小姐評道:「『佰村』導賞團更社區,其他更側重於香港歷史。」

雜貨店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

   「佰村」成立不久後便發現區內傳統小店逐漸消失,Herman感歎道:「香港有不少具故事性的事物,當它們快將消失時,大家會選擇去該地方『打卡』,但我希望能做多一步。」因此「佰村」導賞團行程以傳統小店為主,讓「村民」有機會與店主交談,了解區內傳統故事。Herman選擇小店也毫不馬虎,他會親自拜訪每間店舖,了解他們的故事,再邀請有特色的店舖成為導賞團的其中一個景點。Herman邀請店家的過程也遇上不少阻礙,他明白對方或許未能知「佰村」用意,但他堅持遊說,以「佰村」理念打動新蒲崗的小店店主,最終吸引數間傳統小店加入,供「村民」 參觀。

訂造行程 街坊分享

  走出新蒲崗社區後,亦可跟隨另一導賞團「街坊帶路」的腳步,穿梭於油麻地、彩虹邨、城門河、重慶大廈、太子及佐敦六個地方。「街坊帶路」與「佰村」的導賞模式相若,不過它會與非政府組織合作,讓組織的服務對象成為導賞員,因此不論長者還是南亞裔市民也有機會成為導賞團團長。

   「街坊帶路」的創辦人譚健樂(Luke自小在長沙灣長大,發現社區的變化遠超想像,但直至長大後仍留在長沙灣,只因捨不得鄰里關係。Luke成立「街坊帶路」前也是一名導賞員,喜歡帶市民走訪不同社區角落,他說:「我覺得最深刻的是分享當刻發生的故事及人物經歷。」Luke會為每名參加者度身訂造屬於他們的行程。比起口述歷史資料,Luke更著重由街坊分享小區故事、親身參觀小店及與店主面對面交流。有時由政府組織的導賞員向參加者分享自身經歷,或許比背誦歷史資料更好,所以他由身邊人的故事開始,慢慢發掘出不少地道故事。

   1962年入伙的彩虹邨,至今已有56年歷史,「李應記鐘錶行」也陪伴彩虹邨經歷了54年的風雨。店內除了售賣鐘錶,原來還也出售眼鏡。店主李先生解釋因自己有一門維修鐘錶的手藝,但也喜歡眼鏡,所以店內讓眼鏡和鐘錶同時出現在這狹小空間。導賞團團員對李先生來說是一群熟悉的朋友,每當有人參觀他的小店,與他閒聊數句,他也會樂在心頭。

老闆繼承父業,至今已數十年。

  兩個導賞團帶領參加者走訪各式小店,往昔一切變化都能口耳相傳。每個舊區、每間小店、每個故事都獨一無二,如同背景各異的導賞團員,但他們心中都同樣有一份對舊區和傳統小店的情懷,細聽他人的故事時,亦可以從社區中看到更厚重的年代感。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