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西餅是香港其中一個傳統特色,起初西餅從外國傳來的款式寥寥可數,只會出現在高級餐廳。直至上世紀二十年代,華人將西餅平民化,並配合冰室經營。隨著年代的變化,手工製作式微,加上工時長及手作繁複的工作令不少年輕人對入行港式餅業卻步。面對疫情結業潮,港式餅食何去何從? 

瑞士卷、沙翁、忌廉筒、水蛋糕等等,這些迎合港人口味的西餅買少見少,慶幸在萬變的懷舊熱潮中,仍有不少「老字號」堅持人手製作,不讓港式餅食變成港人淡忘的回憶。



記者:[張晞童 梁曉睛] 攝影:[黃浩霆 陳葆琳 梁雅慧 關欣憧] 編輯:[何其芳 李祖頤]

 

父傳子承  人情不變

  位於深水埗北河街的均香餅家於1972年創立,由吳氏一家經營,至今已有51年歷史。均香餅家依然屹立不倒的一切因由都在於餅店是家族經營。吳先生表示,這間餅店對他而言亦是童年回憶,作為兒子希望沿用父親的主要經營模式傳承下去。

▲ 均香餅家接班人吳先生

  在這年頭繼續經營餅店甚艱難,均香曾在2021年因業主加租而短暫結業,直至去年才於舊舖旁重開。重開相信是對街坊、均香最好的結局。雖然吳先生相信唐餅會式微,但依然有其的市場佔有率和象徵意義。吳先生認為只要能經營下去,他都會選擇繼續製作,因為這個傳統手藝很值得。

紥根香港四十載 傳統中尋創新

  港式西餅對很多人來說是童年的印記。隨著時代的變遷,也許港式餅食需要貼近大眾所需,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經營了東京麵包餅食40多年的老闆李先生認為順應及適應潮流是傳承的大方向「如果打算發展下去,需要以新式西餅去轉型。」他表示,希望將港式餅食傳承甚至將傳統西餅發揚光大,但仍需配合多變的經營策略,就社會所需作出相對改變。

學徒制度 今非昔比

        在七八十年代,並非每人也有讀書的機會,讀書不成的年輕人普遍會選擇學一門手藝,令自己能有一技傍身。在手工製作的行業,由學徒晉升至師傅需要很長的時間,學徒只有低廉的工資,在悶熱的工場當打雜,還需要自己積極爭取才有學習的機會。西餅出身的何師傅入行47年,曾到外自立門戶,但疫情令小本經營難以支撐高昂的租金,經過輾轉再回到東京麵包餅食工作。他指出製作傳統西餅是一種傳統手藝,需要有一願意學習的心、勤力及毅力,才能學有所成。回首當年還是學徒的他每天工作小時,還用工餘的時間練習小時,經過反覆練習,用一年時間瞬間成為了正式的麵包西餅師傅。

▲ 東京麵包餅食 學徒吳師傅(左)、 何師傅(中)、 老闆李先生(右)

  同樣地,均香餅店的吳先生坦言,曾在網上招聘學徒,但收到的回覆不多,得知薪酬後更是音訊全無。學徒吳師傅跟隨何師傅也有三十多年,他認為作為學徒今昔最大差別是學習態度。現時學徒制已經不太盛行,即使有也今非昔比。人們普遍也是將學徒當成一份工作看待,如果對於薪金不滿意,已經不會打算入行,相比為了一技傍身而學習,心態和工作態度是天淵之別。何師傅再三強調,只有興趣才能激發人的學習潛能。儘管時代變遷令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模式改變,他依然相信「有志者 事竟成」。雖然新入行的年輕人未必適合再學徒制,也許配合新方式教授能吸引更多人認識製餅業。

機器時代 手工才是「寶」

        在現機器發達的時代,我們會更珍惜手工製作的食物。金樺餅店的負責人李小姐對「手工製作」一詞是又愛又恨。機器取代手工製作是大趨勢,她曾想引入一些機器更方便餅店營運,減少人手製作。但她的父親十分反對。現時香港九成的餅店已經沒有再用人手去分麵團,餅店普遍都使用麵包分團機,令成本效益更高。他們對手工製作的堅持,才有很多客人專程到餅店買「回憶」。手工製作的西餅沒有大幅加價,只因受到大眾的支持。現時潮流興起懷舊、復古風,越具年代感的餅食反而最受客人喜愛。

用信念堅持 傳承香港情懷

        幾位行內人同時帶出一個信念:「只要大眾有需求,我就會做。」港式傳統西餅如果式微,只是因為沒有需求。金樺餅店的李小姐很想將港式傳統西餅發揚光大,例如使用網店去賣西餅。但礙於人手關係,他們能做的份量很少。這個產品沒有盈利便沒有人繼續傳承做下去。若然要傳承,香港人必須多加鼓勵這些依然堅持製作港式傳統西餅的餅家,不只是他們有意傳承,我們也應該為這份香港舊式情懷出一分力。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