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辭任記者 改而從政 政治素人李家偉

屯門地區組織「富新一代」的社區主任李家偉,年僅二十三歲。在數月前仍是一名全職記者,七月中旬正式辭職,毅然擔任社區主任,並競逐應屆區選。本無意從政,但因當時的候選人退出,在沒有候選人的情況下,整個團隊都十分徬徨,甚至出現解散團隊危機。在掙扎不足二十四小時下,下定決心辭職參選,以政治素人的身份,全心投入處理地區事務。
人物

營辦週報 韓人融入本土 Wednesday Journal總編輯孫正浩

踏入荃灣一間共享辦公室,數家韓國小資公司自成一角,穿著筆直西裝的總編輯孫正浩(Ennio SON)介紹辦公室的分佈並自豪地拿着最新一期的Wednesday Journal,熱情地介紹報紙的版面及題材。面對成本及各種限制亦從不氣餒,只為將最好內容帶給讀者。
人物

藍壇之光 過人本事 本港首位女武指楊菁菁

武打片場幕幕驚心,演員舞刀弄劍,把殺戮場面呈現到觀眾眼前。武術指導彪悍,既要指揮場內運作,又要協助演員發揮。然而片場中卻出現一位嬌滴滴的女性,從不怯陣地安排整套電影的武打場面。楊菁菁自幼習武,更成為本港首位女武術指導,一切全靠個人非凡本領及懂得賞識她的兩位伯樂。
人物

不謀私利 為民請命 印裔港人白俊達

「盡自己能力所及,做到多少,給予到多少,盡力去做。」狹小的工作空間卻堆滿落區用的易拉架,就像白俊達把自己的全部時間貢獻於社區服務,年終無休,徹夜不眠,仍從不放棄。渴望踏入政壇,背後原因卻只想成為中間人,為大眾反映意見。助人彷彿就是天性,每名受助者的微笑就是最大回報。
人物

不談形式 質量取勝 傳媒鬥法十八年

傳媒行業由上而下都不信任紙媒還有未來,在互聯網衝擊下,紙媒無例可守,唯有擺脫形式框架,以營銷策略與報道內容爭勝。紙媒迎合互聯網,網媒領頭者卻回到紙本,以非主流內容在傳媒業界中爭勝。回顧過去十八年變遷,紙媒入網兵不血刃,如今初見果,卻不知是福是禍。
人物

麥家樂 異鄉交響夢 指揮香港樂章

指揮家麥家樂生於香港,但早早闖蕩德國和維也納,深研音樂35年,2003年回流本港成立寰宇交響樂團,培育本地年輕音樂家,「香港人出生於不利的條件下,(音樂人)要得到認同是很困難的事,但是為香港爭光更有意義,因為香港始終是我的根源。」
人物

深藏若虛 演活人生 戲劇大師 鍾景輝

「看中國,走長江。」他的敦厚聲線一響耳,就知《再說長江》又在播映。長江歷史五千年,在旁解說責任何其沉重,演藝界亦無多少宗師能夠撐起,唯獨鍾景輝博士以半世紀演藝生涯接下重任。演技精湛,更是桃李滿門。
人物

社會喉舌 不甘噤聲 笑罵五十年 劉天賜

陪伴不少港人成長的全球最長壽華語廣播劇節目——《18樓C座》,今年剛好播出50週年。《18樓C座》的內容如此幽默詼諧且一針見血,還多虧眾多編劇。其中,人稱「賜官」的劉天賜一直以此為傲,「一旦成為編劇,一輩子也是個編劇。」
人物

骷髏頭 天使心 鐵打潮聖梁天柱

走在深水埗東京街街頭,赫然發現鐵閘上全是骷髏骨頭塗鴉的「梁能評骨傷科醫館」。店內不乏傳統書法字畫,但更多是骷髏骨頭擺設。醫館屹立近半世紀,老闆梁天柱師傅不願故步自封,決意踢走跌打行業的刻板及古老印象,經營別樹一格的跌打醫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