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家麥家樂生於香港,但早早闖蕩德國和維也納,深研音樂35年,2003年回流本港成立寰宇交響樂團,培育本地年輕音樂家,「香港人出生於不利的條件下,(音樂人)要得到認同是很困難的事,但是為香港爭光更有意義,因為香港始終是我的根源。」2018年獲頒國際級音樂大獎「奧地利音樂劇院獎」榮譽獎,他成為首位獲頒此獎的華人。成就背後,他背起「香港」之名,凡事思從香港,行為香港。



記者:吳少琪 許夢莉 高藹澄
編輯:林洛堯 宋家旋 林倩詩
攝影:江珮麒
版面編輯:黃翠嘉

  1973 年,當年仍是高中生的麥家樂隨香港青年管弦樂團,到英國參加國際青年管弦樂音樂節。最後一場表演是由 92 歲世界著名指揮家Leopold Stockowski演出,麥嘉樂在台下觀賞,眼中卻不僅這場表演,而是更遙遠的未來。

  「看著他艱辛地走下來,坐在椅子上,伸出兩隻手指揮。若你閉上眼睛,根本不會認為這麼有力而美妙的音樂,是由92歲老人的雙手指揮出來。」樂章震撼,從這老邁身軀中湧出的能量更讓他不能置信。大計劃要從小事做起,他回港後決意要先將小提琴演奏好,一番苦練之下,終得晉身香港青年管弦樂團首席之位。

  麥嘉樂猶如別人常言的「藝術家性格」,想做便做,亦不憂慮甚麼。1974 年,年僅 18 歲的麥家樂成為香港管弦樂團正式團員,期間碰見許多國際音樂家,當中著名德國小提琴家Sussane Lautenbacher十分賞識他,鼓勵隨他到德國深造。麥家樂二話不說,辭去樂團工作,買了一張最便宜的機票跟隨他去德國,「我當時覺得香港沒有學習音樂的環境,我就只靠自己在樂團賺取的少許金錢,憑著信心就往外闖。」

是港或英 外國人不得領

  音樂前路未明,家人亦覺得做音樂家會「無飯食」,但麥嘉樂的航班始終飛往德國,「那次需要三天時間才到德國,中途還要轉機。因為當時要考入德國音樂學院極困難,所以我在中途都不斷練習小提琴,但當到達德國時,我的行李卻不見了,因為只顧練習小提琴。」最後,麥家樂成功考入德國弗賴堡國立音樂學院,在德國發展音樂路。

麥家樂與寰宇交響樂團於2018年6月一起在奧地利格拉茨劇院領獎。(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德國生活最先要解決是語言不通。沒有捷徑,亦沒有翻譯機,他唯有用最原始的方法學習:背字典,「拿起一本字典,看看哪些字較常用,便把它全背下來,背完有用的詞彙便看看文法。德文、俄文都是這樣學習。」

  很多音樂人拼盡全力到外國深造,但有些苦卻難向異鄉人傾訴。麥家樂生於香港,在外國遇到最大難題是身份認同,「香港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在 1997 年前是『一個沒有身份的地方』。我在外國指自己從英國香港來,他們就會質疑你到底是來自香港還是英國。」麥家樂即使到英國參賽,拿著香港護照表示自己是香港華僑,英國人卻堅持只有土生土長的英國人才能參賽,這時麥家樂才知道,原來身份也會影響對音樂追求,深感可惜與無奈。

率團奪獎 鼓舞本土樂人

  2018年,麥嘉樂在奧地利格拉茨劇院獲奧地利音樂劇院獎,是首名華人奪得此殊榮,這對他意義重大,因為不僅認同了他個人成就,更是嘉許了他所創立的寰宇交響樂團,「今次我帶了 50 個香港出生的音樂家去領獎,我認為是一件非常開心和有意義的事,達到我人生的里程碑。」

  其實麥家樂早在2000年已獲俄羅斯頒發文化貢獻獎,「但當時我一個人在俄羅斯,沒有人知道(我獲獎)。多年來獨自一人在外國為音樂打拼,就像一條船在茫茫大海中尋找自己的理想。」

  以前麥家樂認為香港不具學習音樂的環境,才令有志發展的本地音樂人赴外追求更多機會,「俄羅斯及維也納的音樂家在自己國家成名,就等於在全世界成名,不需要到外國,但香港音樂人要成名就要到處闖。」

  身為香港人卻要到處打拼,闖出名堂後回港才有人認識,麥家樂覺得並非能力差異,只是不懂發展。「香港擁有資源,有具備天資的人,但港人卻沒有信心,沒有身分,導致當港人想推廣音樂,例如興辦音樂學院時,便會找外國人做校長,但外國人不一定了解香港。」

  在此矛盾下,麥家樂決定於2003年回流香港,並成立寰宇交響樂團,以本地音樂人組成的本地樂團,得獎爭光。他搖搖頭笑了笑說:「音樂本身是社會中必備的元素,人生如果缺少音樂就會非常沉悶。」麥家樂期望以自身能力,衝擊香港音樂界發展,為本港文化增添動力,亦望透過培育及扶助音樂新生代踏上世界舞台,從而為香港音樂界帶來希望。

不止於現在 編排出未來

  談及香港,麥家樂亦對本港音樂教育頗有微言,「香港推廣音樂普及教育,卻令大部分學生只為了一張『砂紙』,一張皇家音樂學院的證書而非學習音樂。這並不是一個真正培育音樂及文化的有利環境,是一個非常可悲幻象。」希望培育音樂新生代的他,感到遺憾的是香港沒有令學生真正了解音樂。

  正因如此,麥家樂希望將在海外見識到的音樂特色,於回流後悉數傾囊相授,「我知道外國有甚麼好元素值得在香港實行,但我一個人做不到那麼大的事情,所以現在專注在寰宇交響樂團,希望這班年輕人能找回自己的身份(定位),對自己的將來有多點信心。」當麥家樂滿足了自己對音樂的追求,就希望幫助別人去追求他們的音樂夢,其實香港也需要更多這樣無私的音樂人。

麥家樂於2018年6月獲頒奧地利音樂劇院獎。(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麥家樂一生為音樂東奔西走,當初帶著戰戰競競的心情,拿著小提琴,就毅然踏上充滿未知數的音樂前路,「音樂家是一種天份、一個選擇,是要面對很多困難的職業,但亦是在社會很有價值、有用的職業。」努力為音樂打拼半生,現在終可帶著各大國際性獎盃,甚至協助並帶領一眾香港音樂家踏上世界舞台領獎,證明即使出生於不利音樂發展的環境下,只要堅持和努力,都能發展自己發光發亮的人生。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