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地區組織「富新一代」的社區主任李家偉,年僅二十三歲。在數月前仍是一名全職記者,直至七月中旬才辭職,毅然擔任社區主任,並決定競逐應屆區議會選舉。原以義工身份助選的李家偉,本無意從政,但因原定的候選人決定退出,在沒有候選人的情況下,整個團隊都十分徬徨,甚至出現解散團隊的危機。他掙扎了不足二十四小時下,便下定決心辭職參選,全心投入地區事務。


記者:譚清龍 申屠展鵬 關志權

編輯:黃可欣 陳意琍

網頁編輯:黃曉君

 

反國教覺醒 使命早已奠定

  李家偉憶述,他初次接觸政治始於中四。當時他年僅16歲,經已主動參與2012年的反國教行動。「自己當時從沒見識過這些情景,所以出了去看看發生了甚麼事。那時自己的知識仍十分貧乏,對於社運學運什麼也不懂,所以覺得有興趣便去見識一下。」居於屯門的李家偉補充指,「其實屯門出發(到金鐘)十分遠,我覺得自己十分大膽。當時隻身一人,也覺得要看一看。」

  那是他第一次目睹示威者圍堵政府總部的場景,看到堵塞馬路的行為,他不禁嘩然,認為十分誇張。正因如此,正值志學之年的李家偉已漸漸意識到,只要每個人出來走一小步,就可以看到世界會有一些改變。對他而言,這一場運動為他帶來一個政治啟蒙。

  中學畢業後,李家偉升學至珠海學院的新聞及傳播學系,並加入學生關注社會組,隨後更成為學生會外務副主席。他坦言「莊務讓你知道要做甚麼,為你打好基礎,學最基本的東西。」惟激發他熱衷政治的原因,並非來自關注組和學生會,他直指「反而做記者,對社會事務有多一點幫助。」

  李家偉坦言,比起擔任社區主任,他更喜歡當一名記者。 大學一年級下學期,李家偉於香港電台影片組擔仼實習記者。「以往想做記者的時候,會對記者有很多幻想,然後到真正實踐時,發現這些做法原有很多難處和很多之前沒有察覺的事。」他笑言指,當記者真的頗有挑戰性,他逐漸發現原來做記者,不可以這麼「薄面皮」,更不能害羞。由第一次不懂發問,到後來愈來愈大膽,愈來愈「厚面皮」。「我覺得那段經歷是很有趣,能融入到做記者那種不害羞去認識別人的感覺,那種經歷是寶貴的。」記者道路雖然艱辛,但遇強愈強的李家偉懷著一鼓幹勁,對記者一職愈來愈有興趣。

  嚮往當記者的李家偉畢業後如願擔仼全職港聞記者, 並主要針對一些勞工和福利等議題做深入採訪。他提及做政情議題時,能不斷增加做記者的自信,但後來做勞工和福利等議題,會讓自己的報導更具人性,亦同時令他成為一名更優秀的記者。曾負責政治版面的他感嘆指:「當記者有一份很強的成功感和見證歷史的感覺。我覺得紀錄者的身分十分偉大,會見證到很多歷史。例如最近6月9日的一百萬人遊行,如果你作為紀錄者,你會覺得自己真是在見證一個歷史的出現,見證到香港社會一個大的變革出現。」

  話雖如此,正因他看到整個社會出現這麼大的變化同時,為了付出更多,他決意辭去記者一職,以另一種方式走到更前。「其實我一開始也在猶豫,其實是不是不應該辭職呢?因為自己始終很喜歡這份工作。」他反覆思量由記者改而從政這個做法會否太武斷,思考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經歷自我質疑過後,李家偉表示,「如果沒有人願意走出一步,其實香港不會有改變,就算自己不情願也需要作出這個改變。」成為社區主任一段時間後,他發現自己所做的事更能改變社區,因此信念變得更為堅定,為從政之路打下強心針。

從政路難 仍不畏行

  滿腔熱血的李家偉在捨棄當記者後,便隨即開始進行地區工作。他成為社區主任後,一直定期落區擺設街站,向市民派發宣傳單張。在擔任社區主任期間,李家偉只能依靠以前任職記者的儲蓄維持現時日常生活的起居飲食。擔任社區主任後,他很少再與朋友聚會和外出吃飯。雖然犧牲個人娛樂,「這都是為了更遠大的願景、為了實現自己的精神目標。」

  在街站擺放時,他也曾遇到對他態度不友善的街坊。李家偉認為,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向他們說聲謝謝。他指此舉並非想敷衍了事、打發異見人士離開,而是他認為,儘管他們不尊重自己,也應感謝他們給予意見。李家偉明言自己的左右銘:「每一把聲音都值得被聆聽。」

  「我也不會奢望會聊一兩次就改變到他們,這就是做地區工作的一個難處。你會發現很多人的想法根深蒂固,要聊多幾次才會慢慢潛移默化地改變他們的價值觀。所以為什麼大家覺得『做區』會這麼難,因為需要一步一步地做。」面對一些負面評價時,他亦曾感到挫折和失落,甚至會覺得憤怒和不可理喻。但冷靜過後,他明瞭到其實怎樣做也無法滿足所有居民,只好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做一些較多居民關心的社區議題。

  儘管受到謾罵,李家偉仍沒有因此而變得氣餒,他反而沾沾自喜的說:「其實我收到的鼓勵是多於被別人罵、被人無視,所以我也會感到開心,原來自己正在做的事,的確能實現到改變社會的一小步。當看到自己能慢慢改變不同人的想法,便會感到鼓舞。」他更指由於自出娘胎已居於富健花園,相信很多街坊早已知道他以往外出總是不梳頭、穿短褲拖鞋便外出,現時身穿西裝,會讓街坊感受到他的誠意。「當街坊看到我有這個轉變的時候,就會令他們知道原來我真的是認真去做這件事的,讓他們能看到我的轉變,而相信大家都會更加信任我。」苦盡甘來的滋味,猶如雨後春荀,居民的支持,往往成為他的動力。

  離區選日子不遠,李家偉指現時區議員的工作性則與現職的社區主任相約,除職銜外兩者並無差別。但他認為區議會形同虛設,皆因區議員沒有自主權。他直指:「如果我當選到我會希望區議會方面有更多權力,起碼能做更多而不是淪為一個政府不會理會的諮詢單位。」他以屯門湖山遊樂場割地興屋為例,縱使為九成居民轉達強烈反對意見至議會,但政府可視若無睹,仍一意孤行,所以李家偉希望自己能踏足議會,將改革議會風氣帶到不同區之中,當政府下放權力,區議會有更高的自主權才能為區做實事。一直強調「聆聽不同聲音」的他指出,一種由下而上的政治層面能使更多市民參與政治,方可建構更美好的社區。

互相尊重 和而不同

  「聆聽訴求、跨越隔膜、捍衛自由」是李家偉從政的核心信念,但他指當初的三大核心信念和現在的有所不同。現已重新整合了四個主要政綱,不過主要也是圍繞著這三個信念,並秉持為居民服務的精神,堅持以居民作為出發點和首要目標。

  李家偉指,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政治立場和信念,他更表示自己與父母的政治立場完全不同,但父母仍然支持他從政,放手讓他嘗試。他認為每個立場也需要被尊重。他強調自己的立場與聆聽別人的想法是兩樣東西,只要能堅持自己的原則,同時能聆聽別人的聲音,就能表現出自己的專業。「其實我覺得每個立場也是需要尊重的,就算你支持自己立場,但不可否認的是別人有他們的立場,就有他們的原因,你當然要聽的。」

  以往做記者的時候曾接觸到一些建制派的官員,和他們聊天時會發現他們在維護自己的利益同時,會道出他們的原因。李家偉認為,不能說他們因為洗腦才會有這樣的想法,反而應反思怎樣令到他們聽多一點不同的意見。因此,他一直秉持著「就算政見不同也好,也讓他們聽多一點我們的意見。這是做區議員或社區主任,應該要做的事。」雖然李家偉是以政治議題為出發點,但其實關心居民才是他的首要目標。他舉例指,早前已經為屯門富健居民解決了鼠患問題,在處理社區事務時從不手軟,才能獲得不同立場的市民的支持。

淺談法治 情義兩難

  適逢近日示威者抗爭戰線不斷,訪問前一天恰好是由一眾香港人自發的「屯門再光復」的日子。李家偉作為一個社區主任,無疑地會顧慮很多民生方面的事,對於如何看待示威活動對屯門區造成影響,他表示過去破壞已為事實,反而要思考如何防止日後出現更多類似的情況。他曾向街坊坦言:「如果有得選擇,示威者當然不會出來破壞,有誰會這麼無聊,有冷氣不享受,反而走到街頭上打破別人的玻璃?其實他們的行為並不是純粹為了發洩,他們是有原因地去做。雖然這個論點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到,但我很想說,他們不是一個暴徒,他們是有原因地去做一些行動,雖然這些行動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到,但是問題是,現時的社會環境變得很差,才會出現這些事情。」

  他向街坊解釋事件,能否解決是取決於特首,林鄭所設立對話平台是否真的能滿足到示威者的需求從而平息民憤。他更指「如果政府有心解決問題應該要開始考慮是否需要重啟政改。這亦是挽回民望的一個方法。」他明言示威活動的確會影響該區日常生活,在別無他選的情況下,他選擇替示威者向大家致歉,並希望政府能跟市民有更多的對話聽取民意,盡快舒緩民怨,這是大家共同願景。

  「五大訴求,缺一不可」已牢牢的烙印於示威者心中,只有如願以償方可平息民憤。惟法治精神,同樣是香港人最為珍而重之的核心價值。李家偉表示,雖理解示威者的想法,但他會於理性層面上冷靜思考,並非盲撐。李家偉指出,他站在示威者立場的時侯,當然不想有人被捕,但如果發現證據確鑿,根據法治和公平審訊而要被審有罪。「我覺得現時積怨了很久,根本不是一次溝通平台能解決,而是要一個政制改變才可使民心重新恢復。所以五大訴求當中包括的雙普選亦出自這個原因。」正正如此,李家偉便下定決心,希望能以自己的選票去選出一個可信的政府,並揚言希望政府會重新考慮是否需要重啟政改,從而挽回民望。

  「有街坊向我說過一句話印象頗深刻:『香港沒得救,但我也會支持你。』其實很多人認為香港沒前景,但我覺得有些事情要寸土必爭,要奪回的就要奪回。」即使對前景多迷惘,李家偉仍帶著堅穩的信念,盼以自身力量,讓區議會不再空轉,不再讓資源落在不公平,為香港出一分力。

  李家偉為2019年屯門區議會富新選區參選人,同區其他參選人為新民黨甘文鋒。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