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謀私利 為民請命 印裔港人白俊達
「盡自己能力所及,做到多少,給予到多少,盡力去做。」狹小的工作空間卻堆滿落區用的易拉架,就像白俊達把自己的全部時間貢獻於社區服務,年終無休,徹夜不眠,仍從不放棄。渴望踏入政壇,背後原因卻只想成為中間人,為大眾反映意見。助人彷彿就是天性,每名受助者的微笑就是最大回報。
記者:鄭可盈 陳意琍 蔡曉瀅
攝影:鄭可盈 蔡曉瀅
編輯:黃小冰 邱梓君
版面編輯:林芷晞
在港土生士長的印度裔白俊達(Jimmy),自幼看到有人需要幫忙,即使與他無尤,畫面仍會不斷縈繞。「當看到了需要幫助的人,但自己並沒有幫助他的話,自己會反而感到不舒服,不停地回想當時的情景。」天生樂於助人的性格加上出身軍人世家,中學時期便立志成為警察,希望像家人一樣為市民效力。
無奈中五畢業時,警察資歷改為要求投考人士必須具備閱讀及書寫中文的能力。自小在國際學校接受教育,不諳中文讀寫的Jimmy唯有放棄警察一職。雖然未能透過儆惡懲奸為市民服務,但他並未放棄,更在親戚協助下改投考懲教助理,彷眼便是十年。
辭任公職 力助族群
Jimmy天生好學,在懲教署工作十年後,希望與更多人聯繫,因而選擇毅然辭去二級懲教助理一職,轉仼保鑣,務求擴闊眼界。成為保鑣雖能接觸不少名人,亦能用自己能力去保護有需要的客户,但Jimmy仍感不足。熱愛貢獻的天性促使他在工餘時間參與義工活動,與每位受助者可能僅有一面之緣,但每個笑容都留在Jimmy的腦海。「有次出席朋友聚會,看到有個衣著襤褸的人躺在街邊,我便到附近便利店買了一枝熱維他奶和一包蛋糕,送到他手上。」受助者回贈的一個真摯微笑,使他畢生難忘。事隔多年,提起這件事仍不禁落淚。
「保鑣是保護人,但是社區服務着重的是香港,社區服務會有更多地方可學習,同時亦會有更多工作。」在受助者鼓勵下,Jimmy毅然辭去保鑣一職,成立「種族共融教育及福利協會」,以另一方式繼續保護香港。協會從2017年底開始籌備至今,主要協助少數族裔融入香港社會,舉辦一系列社區活動。

白俊達憶述受助者無家可歸的慘況時一度哽咽。
樂善不倦 全心付出
協會成立初期只有Jimmy一人獨力支撐,不但沒有專屬辦公室,在資金緊拙的情況下更要墊資,維持協會基本運作。不論是活動籌備、海報設計還是印刷工作,均都由他一手包辦。時至今日,協會已成功招攬十名固定義工,更約30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空餘時間參與義工服務。
「當每一次完成一個社區服務或活動的時候,換取的便是一份快樂。」雖然Jimmy不時仍要捐錢籌備活動,但舉辦大型活動時能獲贊助,亦即將擁有屬於自己的辦公室,確實比創立初期好。回首往事,縱然過程辛苦,但助人迎來的快感令每份每秒都變得令人回味。
為應付日常生活開支,Jimmy現職數間酒店的安全經理。凡有活動,白俊達都會向立刻向公司請假或早走,年假都用在社區活動上,工餘時間亦全用在籌備活動。他整副心思都放在服務社區,平衡之下連最愛的曲棍球都放棄。「你想想我一個星期只有一個星期日,他們星期日練球,(對我來說練習)是沒可能的事,其實很想打球,真的很想,不過沒辦法,放棄了。」他笑稱自己就像染上毒癮,自己早已習慣沒有假期的生活,反而沒有服務社區便會渾身不舒服。
單依靠骨子裏的熱血,並不足以支撐Jimmy默默為社會付出,看到他人生活愉快便是他最大的動力來源。少數族裔求職較多規限,看到有南亞裔受助者投考消防員,他不願年輕人夢想隕落,重演當年自己因不諳中文讀寫而無法投考警察的結局。Jimmy自願替該年輕人補習中文,最後更成功助年輕人完夢,算是彌補自己當年的遺憾。
Jimmy全心全意投入社區服務,除影響一眾受助者外,更深深感染他的家人。Jimmy的母親雖已79歲她非但沒有怪責兒子鮮有家庭樂,反積極參與義工活動用行動支持兒子。「當初我還未投身社會服務的時候,他們也是要提醒才會幫助別人,現在已經不同,他們會自然及主動去幫助別人。」

縱使協會成立之初充滿難關,回想往事亦令白俊達會心微笑。
繼續落區 擴闊服務
除成立「種族共融教育及福利協會」,Jimmy亦於2015年加入「民主思路」的社區實驗室,希望落區幫助更多市民,讓受助者不單局限於南亞裔人士。Jimmy覺得自己能作中間人,收集整體意見再向各方反映,為少數族裔發聲。不過,目前Jimmy的服務集中於灣仔,他希望累積更多跨區服務經驗,豐富個人閲歷。
為逐步完成目標,再服務更多有需要人士,Jimmy計劃在民主思路取得更多經驗,傳播理念,讓更多人認識「種族共融教育及福利協會」,從而擴展規模,於每區設立中心服務市民,且沒有特別服務對象。能幫助到每一種人外。同時加深香港市民對Jimmy的認識,「我想真的要付出多點時間讓更多人認識我,除了少數族裔,香港人也很少知道我,希望能給自己多點時間,做得更好,服務到香港市民。」
幫助別人從來只是義務性質,但對Jimmy而言,服務社群就是畢生正職。每日不辭勞苦籌備活動,犧牲休息時間服務大眾,只因香港有人需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