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深水埗東京街街頭,樸素店舖云云,赫然發現一間店舖的鐵閘上全是骷髏骨頭塗鴉。鐵閘捲起,抬頭看見「梁能評骨傷科醫館」,店內不乏傳統書法字畫,但更多是各樣骷髏骨頭擺設。醫館屹立近半世紀,老闆竟是眼前身穿骷髏骨黑色褲的時髦男士。梁天柱師傅不願故步自封,決意踢走跌打行業的刻板及古老印象,經營一間別樹一格的跌打醫館。



記者:陳意琍  陳姿澄  鄭可盈
攝影:江珮麒
編輯:劉曉欣  邱梓君  黃小冰
版面編輯:黃翠嘉

  現年40餘歲的梁天柱早於16歲入行,至今行醫20多年,父母皆是中醫,「我從小就浸淫在中醫知識中,所以就被『洗腦』了。舊式跌打舖是『前舖後居』,我一天24小時,不論吃飯、做功課等都在舖內進行,每天都會接觸與這行業相關的東西。」從十多歲的黃毛小子開始入行,別人玩樂時,他已經把大部分時間放在跌打上,閒時會留在醫館內幫手,「(跌打)能夠回饋社會,成功幫助別人後會有一份成功感。」以雙手力量回饋社會的成功感,令梁天柱一往無前,決定將一生精力都投放在跌打行業。

完美執著 追求更多

  十多年前梁天柱父親退休,他才正式接手醫館。「梁能評骨傷科醫館」招牌雖被他保留,醫館細節則大刀闊斧地改革,希望打造非一般的新潮醫館。他一直收集不同骷髏骨頭的擺設,連醫館外的鐵閘也特意花過萬元請專人塗鴉,「我因為這行業而喜歡骷髏骨頭,就像女士喜歡化妝、美容。我的衣服、裝束都是骷髏骨頭,已經入迷了。」

  他向記者展示女兒的照片,原來從她出生以來,他便常替女兒換上骷髏骨頭裝扮,「基本上她每天都被我蹂躪,從她出生後剛接回家裏,就已經被我折磨。」他誓言絕不會投身其他行業,「(我愛跌打)愛得很徹底,怎麼可能投身另一職業?像一個紋身師傅,全身都是紋身,你叫他去茶餐廳,怎麼可能呢?」因為愛跌打,所以愛上骷髏骨頭,更將它帶到所有自己愛的人、事、物上……愛之深厚,不用再問也感受到。

  店內除了骷髏骨頭,牆壁還貼滿資格證書,小至氣功課程證書,大至博士學位證書都錶貼得整整齊齊,「(擁有)一個手袋我也嫌多,但女人擁有100個手袋也覺得太少,為什麼?因為覺得還湊不齊。」梁天柱開始向記者侃侃其談,但言語內容完全不像在談讀書,更像是談收藏品,「當你喜歡這科目就算(擁有)有多少你也不滿足,獲得200張、300張後仍希望得到更多。」

  儘管梁天柱經已擁有博士學位,他還堅持繼續進修,不惜在醫館打烊後才去上課,「博士學位的證書不重要,重要的是上課的過程,證書只有展示功效,實制操作是要靠上課時學會的知識。」說到這裏,他瞇起眼地笑說,「只要喜歡的話,不會累。」

醫館牆上掛滿了梁天柱進修的證書。

  決定修讀甚麼課程,梁天柱全憑感覺。只要有興趣而時間合適,不論曾經接觸與否,他都會再學習。他拿起近期的課程單張解釋,「例如星期日我的女兒跟我說不需要爸爸的陪伴,那我就會前一天打電話去報讀課程。」跌打對於梁天柱而言不止是興趣及工作,更是「終身職業,終身學習」,是無盡的課題研究。

推陳出新 拋開枷鎖

  記者再次環顧四周,又再發現新事物。原來牆上有不少梁天柱自製的二次創作,他將中國六、七十年代海報中原本的字句改寫成與跌打相關的精警字句,配以相關搞笑圖畫。圖畫內容如像病人經常會詢問類似問題,例如「傷咗骨定傷咗筋?」梁天柱就會指著牆上圖畫向他們解釋,「這句的靈感出自『有雞先定有蛋先?』,如此解說,病人便會明白筋與骨其實不能分開,亦令中醫跌打再不是古板老套的事。」

  醫館風格如此新潮,自然吸引不少人特意前來「朝聖」,不少年青人因看見醫館鐵閘設計而留下深刻印象,當不幸受傷時便會前來醫館一探究竟,更曾有一位外國病人在幾年後帶了足足十八個朋友一起來看病!他喜歡利用空閒時間設計店內用具及裝飾,「自己上班時看到也會開心點,就不會覺得辛苦和厭悶,輕鬆迎接每天的新挑戰。」

  梁天柱閒時更會與護士設計服裝,例如訪問當天他穿著繡了「若然未痛 時辰未到」的黑色衣服,曲線表達跌打重要。另外就連病人坐的椅子也經過創作,他將醫館內用了20多年的老舊椅子貼上不同顏色的自家設計貼紙,用以區分病人的病徵,也方便自己和姑娘給予病人清楚的指示,而相同病徵的病人會被分到同樣顏色的椅子,「跌打診所與西醫診所不同,西醫診所最終都是進入一個房間,但若病人在跌打館內到處坐,例如左右兩邊(的人)都有腳患,(坐)中間(的人)就會缺少活動空間。」

圖左的老顧客指自己三代都在這醫館接受治療,更笑指孫兒將是第四代顧客。

  大家對跌打治療的印象通常也是塗塗藥油、敷敷藥材,但記者在醫所裏發現一部疑似西式機器。梁天柱隨即介紹那是脈衝機,專治痛症如坐骨神經痛及頭痛。他希望透過糅合中西醫的治療方法來取長補短,「因為多一種方法應該會比較好,像你多做一份習作,對你的成績也會有增長吧。」從不同細節都看得出梁天柱心思縝密,想盡辦法打破以往規限,找出更有效方法。

備受質疑 積極面對

  多數資深跌打師傅均較為年長,而人們也總會認為年紀越大的醫生更越有經驗、越可靠,而年輕的跌打師傅難免受到質疑和歧視,「有時候我坐在接待處幫病人登記資料,病人總會問醫師在哪,當我回答是我的時候,他們總會十分驚訝。」總有些病人看他年紀輕輕便質疑他的資歷,「這算是香港人看醫生的概念,他們會認為年齡與工作經驗成正比。有人65歲退休再進修,到了70歲才成為註冊中醫師,所以這行業看的不應該是年齡,應該是工作經驗。」

  店內新潮的設計雖吸引許多年輕人嘗試跌打,但不少老一輩並不受落,「在老一輩的眼中,這些(藝術設計)在任何行業都會被視為無聊東西。」即使是梁天柱父親,也認為跌打醫館應以中國字畫裝飾,無需改變。他明白原來有時候創新求變,別人也未必會接受,「上一代會用字畫代表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所以他們以前不會擺放一整副骨頭在此,會認為這是不尊重。」有些長者和小朋友會覺得醫館內的骨頭恐怖,但梁天柱想一洗大眾對一般醫館的刻板印象,「現在可以擺放不同類型的電燈及LED等不同類型的擺設,你會覺得更有趣,就不會覺得恐怖。」

  他相信即使面對重重否定,總有辦法能令人漸漸接受,「當人們進來這間醫館看到這麼多創作,也許會覺得醫師的思維比較廣闊。就算是一些較難治好的病,可能用另類的思維就能解決。」

  創新是建基於傳統事物上,看似古老傳統的跌打業,由梁天柱一步一步注入新元素,成功踢走刻板形象,令跌打行業不再止步於吸引老人家光顧,反倒是令年輕人願意拐著拐著走進來,與骷顱骨頭說聲你好

後記

  訪問當天早上,不少老顧客一早便到醫館接受治療。即使已經有助手,梁天柱仍親力親為治療病患,關心老顧客的日常生活。訪問期間有一位抱著孫子的老顧客跟我們分享,家裏三代都在這家醫館接受治療,笑指第四代也很快會過來接受治療。這些老顧客看著梁天柱長大,同時梁天柱亦看著他們的下一代成家立室。在這破格新潮的醫館裏,還載著長久的歷史回憶。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