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辦週報 韓人融入本土 Wednesday Journal總編輯孫正浩
踏入荃灣一間共享辦公室,數家韓國小資公司自成一角,穿著筆直西裝的總編輯孫正浩(Ennio SON)介紹辦公室的分佈並自豪地拿着最新一期的Wednesday Journal,熱情地介紹報紙的版面及題材。面對成本及各種限制亦從不氣餒,只為將最好內容帶給讀者。
記者:成若瑩 陳宥彰 林可欣
編輯:羅卓豪 邵綺韻
攝影:林可欣
版面編輯:劉曉欣
踏入荃灣一間共享辦公室,數家韓國小資公司自成一角,穿著筆直西裝的總編輯孫正浩(Ennio SON)介紹辦公室的分佈並自豪地拿着最新一期的Wednesday Journal,熱情地介紹報紙的版面及題材。面對成本及各種限制亦從不氣餒,只為將最好內容帶給讀者。
44歲的Ennio畢業於慶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自小對媒體有濃厚興趣,曾在韓國的電視台擔任記者。16年前輾轉來到香港工作,當時仍未想過,在港可以繼續從事媒體行業。起初他來港時只當自己是遊客,對香港的一切事物充滿好奇,更拍下影片上載至網站,與大眾分享他在港的所見所聞。在港期間,Ennio曾一度因香港高昂的物價及租金而萌生退意,但幸好遇上一名伯樂,9年前邀請他加入Wednesday Journal,出仼總編輯至今。
每周發行 逾兩萬讀者
Wednesday Journal是一份在港發行的韓語週報,每次發行3,000份,逢週三於香港的韓國雜貨店、學校及公司免費派發。報章以報道香港及中國新聞為主,提供本地新聞及生活資訊,而消息大多引用自香港報章。Wednesday Journal的讀者群主要為新來港及短期留港的韓國人,估計數量約有二萬。
報刊現有三名員工,當中更有一位是香港人。Ennio日常負責翻譯,將本地新聞由英文翻譯作韓語,有時需包辦寫作及報告,更會在閒時抽空負責影片製作。公司另外一位韓國設計師則負責佈置設計及上傳網址,亦需要去與客戶聯絡商討資金問題,而另外一位香港員工則負責會計工作。
雖然 Wednesday Journal 成功吸納不少讀者,但背後並非一帆風順,「在本地辦報,印刷費昂貴是一大困難。」Wednesday Journal 以全彩色印刷,單是印刷費已佔大部份營運開支,Ennio曾經嘗試在韓國印刷再運至本港發行,以減省印刷開支。
執筆付出 從未放棄
他身為總編輯自然要發掘讀者有興趣的話題,但香港即使每天有很多新聞,真正與韓國人有關的話題卻很少,要找出與居港韓國人有關的議題絕非易事。「至少直至現在,我還沒想過放棄。」雖然舉辦Wednesday Journal要面對不少難關,從發掘題材,到後期出版均充滿未知數,然而從事媒體工作已經變成Ennio的生活。「我在1994年大學時期修讀媒體傳播,這25年來,媒體工作變成了我的生活。如果我想留在香港、享受這份工作,我需要接受周遭的環境。」
對Ennio而言,有讀者欣賞他付出的心血便是一種肯定,而可以從中幫助別人更是美事。「曾有一名韓國女士來香港酒吧做工賺錢,不幸患上嚴重疾病,被送到公立醫院治療。由於該名女士是非法勞工,沒有工作簽證,她每天必須繳交約$5,000的住院費,一直維持幾個月。」他直言事件令他感到慚愧,如果當事人是一名學生,韓國人可能會伸出援手並資
助她的醫藥費。他了解該名韓國女士的慘況,深知她需要幫助,但卻不知從何入手,最後只好在專欄寫下她的故事。最後專欄引起關注,有好心人為當事人還清欠款,院方亦減低款項,韓資航空公司更提供廉價機票,順利將該名女士送回韓國。成功協助當事人改善困境無疑令Ennio覺得自己的工作倍添意義。
率領改變 傳播途徑
一直喜愛影音製作的Ennio,亦會為Wednesday Journal製片,與朋友共同介紹香港文化,協助目標觀眾群融入香港社會。Ennio希望透過影片令更多人認識Wednesday Journal,同時亦希望新增更多其他內容豐富讀者。
「每兩三年便有一種新媒體出現,以前大學時代用錄影帶,後來進化到VCD、DVD年代,到現在只需要一部電話便可以處理各種事情。例如近年新興VR(虛擬實景),未來可能不再需要太多實景去製作新聞,只需副眼鏡便可進入新聞世界。」Ennio表示,現時推廣 Wednesday Journal的工作固然重要,但長遠希望創建一個更大影響力的媒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