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流水宴席實是百年香港歷史,呼喚全圍街坊鄰里參與的宴會,每每籌備近月,花費傾盆心血。流水席雖非香港獨有文化,但從中卻能看出昔日獨特的宴會形式。所謂流水席,簡單而言:齊人就開臺,食完便離開,宴似水流動,喚四海而來。



記者:蕭佩鈴 熊加怡 黃珮欣 文曉晴
攝影:譚栢妍 李翌成
編輯:李卓楠 黃詠琳 莊汶琛 吳曉儀
版面編輯:馮家淇

  「擺酒擺在市區,如港島區、九龍區等,長輩未必出席,但在村內(辦流水席),可以讓長輩知道你已婚,會收到祝福及認同。」十月十四日,一對新人於元朗南邊圍大排流水席。現場沒有華麗裝飾佈置,只有過百張簡單圓臺和折凳,供現場賓客使用,沒有貴價鮑參翅肚,但在賓客於席間頻舉杯暢飲的行止,已感受到他們對喜事的雀躍,和對傳統的尊重。

  儘管不是擺酒當日,宴席依然擺足五十五圍,除了村民外,還有特意從深圳到港的龍姓親友。席間不收禮金,只收利是和祝福。雖然生活忙碌,但圍村人最重視的嫁娶婚宴,村民自然歡聚一堂。

  傳統圍村除婚宴外,大多是舉辦極重要的傳統節慶才會大排流水席。以元朗南邊圍為例,每逢農曆正月二十日土地誕,就會「大搞」慶典,賀足一日。

  土地誕得村民重視,皆因香港當時為農業社會,村民會祭拜土地公以祈求豐收。土地公位置附近必有大樹在前,象徵開枝散葉。傳宗接代是圍村人最重視的家庭元素之一,因此在土地誕當地,流水席的規模將會是最大型、最熱鬧,甚至比新年更隆重。

  土地誕當日,小小村落將會滿佈四百多圍流水席。當你站在村口,必看不到宴席盡頭。從中午一直到晚上,流水席都不見休停,如村長所言,「從早食到晚」。除了流水席外,晚上亦有慶典,預備了特備節目娛樂大眾:村會會搭建花牌,亦會安排唱戲,並在外邀歌星及魔術師表演等。臨近土地誕,即使不用村長一一通知,四散世界為生活謀兩餐的村民都會知途歸來,與村內多年不見的親友相聚,歡度天倫,這彷彿是彼此間的默契,村內的無形規條一樣。

齊人開臺 長幼有序

  流水席雖然並非起源於香港,但來到這小漁村,就要入鄉隨俗。香港以前四面環山,路面暗黑,交通不便。從中午出發,需約二至三小時路程,才能到達目的地。若要等齊賓客入座才開始進食,估計已能看見晨暉。因此,流水席就此形成——無論任何時候,只要夠十人,就可開臺。

  「以前開燈,只請65歲或以上的長者食,年輕人沒機會食!」所謂開燈,村長介紹指每年正月統計每家每戶男丁數目後,隨後的慶祝活動。「女性都沒有(機會食),以前太公分豬肉嘛。」香港當時女性地位低微,男女之間不存在平等。廚房內,女性只負責處理下欄食材,負責洗菜切料,廚房外,餐桌上更無法分得一席位,只能回家旁觀,等候夫君。

盆菜食材沒有限制,一般做法將蔬菜放置底下,肉類放在盆菜面上。

  村民十分推崇「敬老」概念,就如「家有一寶,如有一老」。流水席舉辦前,主辦人會跟著村民名冊的姓名,逐家逐戶叩門派發「啊公帖」,邀請65歲或以上的長者在較早時段享用流水席。席間分頭圍和後圍,頭圍常先給啊公,讓他們享膳後早早回去休息,後圍則到長輩的歡樂時光,與親友高談闊論。

  薄扶林村於前年亦曾舉行流水席宴會—稻田餐桌。雖然形式與傳統流水席相近,但宴會菜式都是薄扶林村村民自制,人人有份參與,菜餚中滿懷情味。「我們在一星期前想菜單,預備80道菜。然後我們在村裡開攤位煮食,例如用柴做磚窯燒、叉燒、做客家菜、煮煎釀三寶餃子等。」薄扶林村村民還會花錢佈置場地,希望吸引市民體會薄扶林村的特別之處。

食材見異 意義不變

  往昔流水席全由村民一手一腳籌備,需分數天才能完成。醉心研究傳統文化的旅遊達人黃照康提及,昔日村民會借一家灶頭,以大鑊來準備流水席。村民十分齊心,每家人負責煮一道菜,客人籌夠一圍,便盛一些食物,款待客人。以客家人為例,鹹菜燜豬肉,燜門鱔都是桌上常見菜式。「開廚其實不麻煩,找人幫忙煮才麻煩,看不起他們便不會幫煮。」冼村長介紹,數年前開始,本港流水席籌備為求方便,都會改用到會及盆菜形式舉辦,以元朗南邊圍新人擺宴為例,則由輝記盆菜包辦。

  村民中,要找到懂得煮的人並不容易,過百人居住的南邊圍村只剩下兩位,可是他們分別都已年過八旬,可謂有心無力。幫手煮流水席的人更後無來者,「現在已沒有人學,因為太麻煩了,」冼村長補充道,「如果有空時便可以煮,沒有空的時候,(一旦拒絕)人家可能會以為看不起自己,所以才不願意幫他煮,因此(嫌麻煩)不會去學習。」

  流水席食具更是有趣。舊時流水席,村民會用雞公碗和木筷子進食,盛載盆菜的器皿則不是採用鋼製梯盤,而是採用大木盤。弄好以後,便直接放進木盆中,食物層數大多有9層。神奇的是,雖沒有爐具,沒有加熱,但盆中餸菜都不會冷卻,因即整即食,冷卻前就已飽腹。若以圍頭話相稱,盆菜流水席又名為「食盆」,因以大木盤盛載食物。

宴席擺足五十五圍。

  流水席所宴出盆菜,並無指定食材。富能大魚大肉,窮能素菜少肉,主要看主辦單位的預算。若想要做最正宗的盆菜,蘿蔔、芋頭、魚丸、魷魚、冬菇、雞肉、豬皮、大蝦、枝竹、豬肉等材料定必不可少。普通食材才能保存傳統味道,太多貴價食材便會令傳統失色。部分加入燒鴨、西蘭花的盆菜,村民則認為不正宗。無論今昔與否,他們都將蔬菜放置底下,肉類放在盆菜面上。當時農村社會,村民能吃肉的時間不多,因此他們會將最豐富的放在盆面上。盆菜本身擁有團圓、團結的意義,每圍流水席夠十人就能「開枱」,即使相互不熟識,但他們亦能成為左鄰右里,共享盆菜,為節慶喜事共同送上祝福,人情味濃。

宴會文化 傳承保育

  黃照康嘆息文化漸漸失傳,難以保育,也不完全歸因於新一代的年輕人不肯學。流水席原意,是讓住得較遠的人,有時間出席宴席。但綜觀香港,地方雖小,交通卻十分方便,「不是不想保育,而是香港無需要。」流水席在香港日漸式微,冼村長亦感嘆,怕他們這一輩人過世後,流水席便無人繼承。事實上,由於台灣能保持鄰里文化,農村和民族色彩比較濃厚,流水席文化於台灣仍然盛行。相比近年迅速發展的香港,交通網絡完善、電子媒體新穎發達,核心家庭結構已令本港流水席減少。流水席擺設數小時,讓遠、近道而來的賓客於期間自由上坐。賓客就如連綿流水,來往不停,滔滔不絕,場面壯觀。或許很多人認為,流水席只是場普通的宴席,桌上放置的都是簡單不過的家常便飯。但在村民的眼裹,老一輩的心中,桌上盛載的或許不單是充飢食材,而是滿滿的人情味及歷史回憶。

薄扶林村歷史
薄扶林村是香港一個歷史悠久的鄉村,位於香港島薄扶林,位於置富花園旁,自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所編纂的《新安縣志》,曾經提及薄扶林村是港島上的三條村落之一,被形容為「依山傍澗,結構頗雅」。
村內其他慶祝活動舞火龍每年中秋節,即農曆八月十四及十五日兩晚,薄扶林村會舉行舞火龍活動。火龍由數十名健兒舞動,在村中巡遊,拜訪每家每戶,祈求村民平安。舞火龍於2017年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李靈仙姐誕傳說李靈仙姐塔為紀念一位名為「李靈仙姐」的仙人替薄扶林村降魔伏妖而建的。每逢農曆四月十五李靈仙姐誕,街坊會舉辦神功戲。現時的慶祝方法從簡,以簡單的祭品及香燭拜祭。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