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場上健兒英姿颯爽,以超人能力奪得傲人獎牌,能人所不能。但從場上放下競賽裝備,心裡卻可能充滿不安與苦惱,甚至厭倦體育。運動員經常會遭遇的自我質疑,能夠通過運動心理學來嘗試排解,在一步步目標建立的過程中,運動員能夠找回當初堅持的原因,從而在科學治療方法下,提升運動競賽的表現。



記者:曾憲章 林芷亦 馬文鍵
攝影:曾憲章 林芷亦 馬文鍵
編輯:梁嘉咏 薛子晴 黃梓誠
版面編輯:陳靖祺

  曾是香港體育學院全職空手道運動員接近四年的Woody,之前出戰多次大賽,經驗豐富,體能和技術訓練亦充足,不過三年前備戰亞洲錦標賽時,他開始感到迷失。

  「練習頻繁,令人好容易迷失方向,影響表現。」Woody開始質疑自己為何要繼續訓練,加上訓練強度大,身體感到極度疲累,從而引致情緒低落,失去戰意。Woody決定拜訪服務於體院的運動心理學家Henry,嘗試尋求結果良方。第一次Henry輔導時,利用目標設定與情緒排解技巧,令Woody得以從著重勝利變為注意自身表現,從而有助整體發揮。其後Woody嘗試繼續尋求Henry輔導,直至出戰大賽,克服心理關卡,亦成功取得更好成績。

學習技巧 自我疏導

  運動心理學並非新興輔導法,但直到近年才漸受重視。運動心理學為心理學的一種,強調通過排解運動員情緒與自我認知,了解自身長短,從而協助運動員克服自身心理障礙。體院內有不同單位,包括教練與營養師,運動心理學家會在接到輔導個案後,視乎需要而與其餘單位開會,進而全面解決運動員障礙。

  「有很多事情,(Henry)教過就自己做。」Woody在接受運動心理學家輔導後,得以將本來一些模棱兩可的訓練目標,如「練得更好」或「打得更好」等目標逐層量化,如「踢腳多少下」等,讓Woody可以朝著實質數字進步。

  普通教練相對重視體能方面訓練,但「硬件訓練得好,但軟件未預備好,令硬件都只剩三成表現。」他續指,運動心理學家會透過不同方法幫助運動員,例如教授放鬆技巧、表象訓練等,亦會一對一或集體輔導,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甚至會直接指出表現不佳之處,再引導他們正面思考並定下目標。

  體育競技千變萬化,追求的卻無一不是「更快、更高、更強」,但執著輸贏之心卻影響不少運動員的發揮。Woody指,以往自己「只是覺得要贏」,但與Henry合作後卻開始更重視自己本身,思考「比賽要達到甚麼」,比賽勝負反成次要。

效果因人而異

  陳勁聰是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助理教授,研究運動心理學超過10年。他指運動心理治療並非只協助表現欠佳的健兒,所有人也可以接受運動心理治療。治療最終目標是協助他們發揮潛能,探索自己。陳勁聰指,每個治療師都有自己的療法:「有人著重訓練運動員的心理質素,培養健兒抗壓能力;有人透過溝通協助運動員解決心理障礙。」

  每位運動員個性不同,治療師會為健兒設計個人化的方案。治療師與運動員進行訪談,了解其背景和面對的難處,經深入溝通找出影響表現及情緒的原因,訂下適合的解決方法。非運動員也可以尋求治療,陳勁聰比喻運動是人生縮寫,在短時間要規範環境,接受突如其來的挑戰:「運動心理學家是好好的人生教練。」

陳勁聰指,治療師會對症下藥為健兒提供最合適的協助。

  陳勁聰曾是三項鐵人港隊成員期間,訓練亦包括定期進行治療,他說:「(治療)幫到我賽後訓練,化解缺點。」通過與治療師溝通,陳勁聰更了解自己的長處,長遠更能分辨對自己好或壞的想法,避免負面想法影響表現。

  李軒宇(Henry)在香港體育學院擔任運動心理學家超過十年,他提到為運動員設定目標很重要,運動心理學與心理學相連。治療最大目的是讓運動員於溝通過程更認識自己,處理因外圍因素導致的情緒問題,訂立身心目標,達到自我成長。Henry指治療得著終身受用,希望運動員從中可學習,之後可以獨立處理難關。

  一般運動心理治療會為運動員進行「認知行為治療」。Henry會先找出運動員不合理的信念,為看似對運動員不利的事件提供另一種解讀,引導運動員以正面思考事件。以等巴士為例,有人埋怨自己等了很久仍未有車,或者巴士在眼前走過,你可能覺得自己倒楣;比賽抽籤抽到比自己強的對手,運動員士氣受挫,連帶表現變差然後出局。

專家數量不足

  Henry會向運動員強調抽籤結果是隨機產生:「抽籤一直都抽到強勁對手並非黑仔。」即使遇上強勁對手,Henry會引導運動員應集中自身表現:「至少要打出自己水準,制訂可達成的目標,例如:成功進攻幾次。」以自身進步為主,比賽為次,培養正面態度。

  除了靈活提供治療方法,運動員對治療師的信任亦對治療成效十分重要。Woody提及一位亞運選手不相信運動心理學療效,其實治療師亦難以配合。Henry又不滿道,現時坊間仍覺得運動員有心理問題才需要求助,但運動心理學家很少接觸到有情緒病困擾的運動員。「大家一聽到見心理醫生就覺得是那樣一回事。」

  Henry更是香港運動心理學會的主席,他指,現時香港未有院校提供運動心理學碩士課程,若想獲取執照就需到澳洲等地升學,不少對運動心理學有興趣的人未能負擔。Henry指以前體院只有一位運動心理學家,現已增至四位,負責18個項目運動員,可見公私營市場發展步伐穩健,有能力容納更多運動心理學家。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