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望聞問切」 高科技中醫競逐醫療市場
苦口良藥利於病,但市民生病,會向中醫求診者不多。原來煎藥費時,西藥見效快又無苦味,成患者首選。不過科技發展急速,中醫早已創新「望聞問切」,中藥也便於服用。求診者除能選擇內服外用的治療方式,還可在手機應用程式內預約心儀中醫師。中醫服務變得公開透明,踏進新式診療時代。
記者:方綺婷 柯映彤
攝影:方綺婷 柯映彤
編輯:鄭樂怡 卓珮姍
版面編輯:尹鳳生
港人生活節奏急速,生病時大多會向西醫求診,務求短時間內痊愈。即使患者選擇中醫療法,煎藥繁複、耗時長等情況亦易令人打退堂鼓,因此很多中醫診所轉用方顆粒沖劑,方便客人隨時隨地服用。不過和順堂反其道而行,堅持傳統煎藥療法,配以電腦系統管理病人資料,返璞歸真,博取市民支持。
2014 年起,和順堂透過電腦管理「銷售時點情報系統」,提供預約醫師、診症、開方、執藥、煎藥及提醒客人取藥服務。求診者利用手機應用程式選擇心儀醫師及預約診症時間,求診後醫師會利用平板電腦確認藥方,實時傳送至位於觀塘的中央藥房。執藥師掃描藥材的二維碼確保藥方正確無誤,配藥後會把藥材送至煎藥機,進而煎藥及真空包裝。和順堂高級總監蔡志金認為,電子化的管理模式可以確保服務品質,保留數據以便日後求診之用。
重本投資控質素
「整套銷售時點情報系統能打破中醫舊有的不透明印象,研發的資金投放也只佔營業成本的一至兩成。」蔡志金指,客人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追蹤代煎藥的進度,也可方便他們安排時間取藥。「市面上的中藥成分含量及加工情況不理想,加上中草藥沒有有效期,所以不論處方再好也沒有療效。」蔡志金批評情況並不理想,導致求診者誤認醫師沒有能力,繼而覺得中醫並不可靠,不利於行業發展。
雖然和順堂在 2019 年興建第二間廠房後,就可做到機器執藥,但公司暫時還未有計劃採用做法,堅持沿用人手執藥,因此工資是主要開支。蔡志金認為連鎖式經營可以集中資源,應付每間診所客人的不同需求。
長者痛症成商機
2017 年,食物及衛生局發表《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提及 65 歲或以上的老人人口比例將會按年上升,至 2044 年甚至會超過人口比例的百分之三十。不少中老年人都會因肌肉關節勞損而出現痛症,而改善痛症亦是中醫治療範疇之一,有公司應人口老化趨勢,成立針對痛症的治療中心。莊智威發現香港有痛症治療的需求,於是在 2016 年成立隸屬英國約克夏生物科技集團 (Yorkshire Group)的現代醫療中心 Mc2 medical。
中心引進冷凍治療機以助求診者緩解痛症,更會配合中醫師和物理治療師,提供配合針灸的物理治療,滿足市場需求。
客人預約診療前須評估健康,其後自行選擇或接受公司安排的醫師,最後確認約診時間。莊智威認為營運模式利於分流客人,為患者帶來更佳體驗,大部分中心醫師都是兼職,診療時間彈性,方便求診者。
目前 Mc2 Medical 的器材購置費用及營運成本已超過 300 萬港元,雖然利潤不高,但在短短兩年時間已達至收支平衡。 宣傳項目亦主要靠口碑相傳,「塑造一個品牌需要長期投資。重要的不是盈利多少,而是服務是否到位。」莊智威透露公司未來會增加對人才及設備的投資,待服務漸趨成熟時便會開設分店。
天然草藥可護膚
中醫療法主張內服外用,多管齊下達致藥效。港人長期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及處於空氣污染中,皮膚常出現不同狀況,Kimature 和柏林醫護中心察見本港市場需求,分別推出護膚品及中草藥美容產品。Kimature 創辦人陳家儀在 2015年成立公司,天然護膚品成賣點,公司避免選用濃味的傳統藥材,反之會提煉溫和無害且味道清新的中草藥製成產品,紓緩皮膚病患者不適。她以金銀花為例,因氣味芳香,又可減輕濕疹症狀,更能改善「主婦手」痕癢,成功吸引不少「回頭客」。公司與中醫診所合作後,收入比以往明顯增加,平均每月可賺 10 萬元。
陳家儀認為港人對中草藥的了解逐漸增加,知道草本植物成分天然且具藥用價值,令中草藥產品漸受歡迎。不過提煉草藥過程複雜,費用也較昂貴,她以提煉白蘭花為香水為例,研發成本約五萬元,更須花上一年時間研發。每項產品的研發成本約佔每月支出的百分之三至五,銷售量較佳的產品可在一至兩年內平衡收支。但若產品銷情未如理想,她就會立刻「離場止蝕」。
柏林醫護中心在兩年前創立中草藥美容服務,創辦人許懿清亦覺得大多香港人生活節奏快,皮膚問題頻現,大部分上班族更難以騰出時間煎藥,因此發現商機,著手研發中草藥美容產品。她批評中草藥「海鮮價」導致研發成本高,耗費時間也較長。
許懿清本身是中醫師,了解各種中草藥藥性,但仍須謹慎調配中草藥,發揮應有藥效,迎合大眾需求。儘管社會普遍認為西藥更快見效,但她對市場前景充滿信心,「近年港人對中醫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世界追崇天然產品,相信(該美容品牌)能在五年內回本。」
薈萃中西醫結合醫護中心開業時間僅半年,,合夥人陸彥維看準中醫市場,投資接近 20 萬元。他指藥材成本佔日常開支的一大部分,預計一年後才會能收支平衡。
話雖如此,但他認為中西醫結合是市場趨勢,「中西結合在治療方面未必可雙管齊下,但診斷上能相輔相成。」不過他卻擔憂市場很快飽和,加上中醫治療範疇較西醫窄,所以希望擴大診治範圍,從而進一步擴大中醫市場。
新式中醫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市場加大投資之餘,服務亦更全面,務求提升競爭力。港人對中醫的接受程度逐漸提高,配以智能管理模式,中醫師就不必再靠「望聞問切」,手執資料就能分析患者,中醫技術流或成傳統中醫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