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人經濟全球興起 港剩女獨男增 商機待發掘
「為何不找人陪?因為沒有人陪!」適值中秋,阿輝卻忙於工作,錯過與家人吃晚飯,朋友亦各自回家過節。他別無選擇,想起網媒介紹的一人火鍋店,決定一試。甫入店舖,他便覺得處處新奇,「你眼前有兩條類似火車軌的輸送帶。如果你點了肥牛,等三、四分鐘,它就會將食物送到你面前。」
記者:黃皓琳 趙家盈 何 晴 崔嘉兒 李芷珊 鄭雲風
攝影:李芷珊 鄭雲風 劉俊霆
編輯:李耀榮 張煒權 徐浩匡
版面編輯:李芷珊
「嘟嘟嘟⋯」火鍋配料到了,完全不須由店員送上。這間火鍋店的食物都是一人分量,客人若要點餐,只要在平板裝置上選擇便可,不須與人溝通,默默享受自己的火鍋。「如果你有特別要求,會有人在旁邊提供服務;如果沒有,你就是與iPad『講嘢』!」在他眼中,一人或兩人到這間食店是沒有分別,因為它的設計是讓每位客人各自點餐,所以很方便一人食客。
一人火鍋店並非孤例。 早於2011年,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在著作提出「一人經濟學」,認為年輕單身男女、中年失婚族將成為主流,形成「一個人經濟潮」,帶來商機。獨居生活興起的原因眾多,例如不婚、伴侶早逝、離婚等,也有一部分是自己選擇。它改變了社會的消費模式,引起不少商家的興趣,開始推出「專人抱抱」服務、單身旅行團、餐廳一人座等等。
日本商人多年前曾推出「吃飯時間」DVD,用家可以按需要播放影片,與虛擬少女共餐,不用再忍受一個人吃飯的寂寞。當出租男友女友在港開始興起,年前日本更已經有「出租大叔」的服務,他們按時收費,能夠陪伴顧客吃飯、聊天甚至探病。有韓國百貨公司更針對獨居族的需要,推出獨居主題展銷,售賣為單人而設的廚具、電器及家具,商家發現短時間便能完成銷售目標,成功在低迷的零售市場闖出一條新路。
「有人始終想食得好一點,不是碟頭飯,又不一定要找朋友。」經濟學者徐家健若工作繁忙,有時會選擇一個人吃飯,希望盡快吃完工作。他指出社會越來越強調個人主義,以前吃飯習慣找同伴,但現在互聯網上有不同娛樂,獨自吃飯也不會覺得寂寞苦悶,所以不一定要有朋友陪伴。他們有時寧願一個人吃飯,不用遷就對方時間或喜好,可以隨心所欲。
獨居全球化 改變消費模式
一人座餐廳除了滿足部分人的「獨食」需求,對店舖生意也有幫助。徐家健解釋,通常一人吃飯時間較短,例如一蘭拉麵是單人座位,希望縮短客人用餐時間,增加翻桌率。他說,以前主流是一班人吃飯,獨自吃飯會顯得很奇怪,所以市場沒有太大需求;現時越來越多人獨居,令一人經濟的需求開始增加。他認為,獨居人數增加有助推動一人經濟,但應同時留意該地方的單身率。
諮詢公司歐睿國際預測,2016年至2030年間,全球獨居族會增加1.2億人。根據歐洲統計局的數據,2015年歐洲國家的獨居族比率最高,如丹麥、德國及芬蘭的一人住戶均佔住宅總數多於40%;意大利、瑞士、日本及法國等地超過30%是一人住戶。相比西方,亞洲地區如印度和越南的單人住戶均不足10%。中國人口眾多,只有15%屬單人住戶,但獨居族達1.4億,冠絕全球。
日本作為獨居大國,早已發展一人經濟。「30年前,日本已經有200呎的蚊型單位」,旅遊達人項明生憶述,日本經濟泡沫爆破後,很多人沒有能力或不願結婚,單身數字大增,細單位滿足一人居住需要。獨居生活也逐漸影響日本文化,他舉例,賞櫻原本是群體的聯誼活動,但近年卻有不少人獨自賞櫻。他初時覺得奇怪,後來都習以為常,「消費模式會越來越走向一人經濟,是全球化趨勢,特別是已發展國家。」
項明生入讀大學前,從未踏出香港,笑說「最遠就是去長洲」,首次出國,便一人前往歐洲長達四個月,自此開拓了眼界,不再只追求置業,更提早於40歲退休,專注旅行。獨自去旅行需要自行搜集資料,有助了解當地歷史和故事,不只是為「打卡」。近年,他看到單獨旅行者增加,當中遇到的亞洲人多數來自日本,更在阿根廷遇上以單身顧客組成的旅行團,團員報名時互不認識。去年旅遊行程訂購網站BookYogaRetreats調查更發現,有51%旅行者表示下一個旅程將會選擇獨自出遊。

項明生獨遊時喜歡與別人交流。
娛樂新產物 迷你K房大熱
「一人風潮」近年更席捲中國,不少大商埸出現「迷你卡拉OK」,可讓一群愛獨唱的人大展歌喉。「我有朋友比較喜歡自己一個人獨處,傳統KTV一般都會有很多好朋友一起唱,一個人去會有點尷尬,但一人K房就不用在乎別人看法。」琪琪是一位喜歡唱歌的女大學生,一直在北京東城區生活及讀書。去年12月,她和朋友在餐廳門口等候入座時,發現旁邊有數間與別不同的K房,「它給你一個方式去消磨時間,好像餐廳等位、等吃飯時沒有事可做,便可以和朋友去唱歌。時間過得很快,你也會覺得很開心。」
內地「一人K房」多數出現在大型商場、酒家和餐廳附近。它的面積細小,大約只有兩平方米,最多同時容納兩個人。房內有椅子、耳筒及麥克風,四周設有布簾,避免客人唱歌時感到尷尬。客人唱歌時系統會自動評分,部分更可以錄下整個唱歌過程,連接微信把錄音傳送到手機,甚至上載到社交平台。「一人K房」的單曲收費為人民幣 8 元,15分鐘則是人民幣20元,較一般K房貴,但琪琪覺得是多一種選擇,身邊的朋友亦很喜歡這種消費模式。「你在商場逛了一天覺得很累,休息時去唱兩首,優閒一下,我覺得是一個很舒服的方式。」
內地現時有逾三萬個迷你K房,艾媒諮詢(iiMedia Research)指出,內地迷你K市場去年達16.5億元人民幣,預計今年數字更會接近翻倍,2019年更增至120億元人民幣。一人K房漸受歡迎,琪琪有時想唱歌,卻發現有不少人排隊,須要等候。她預料一人K房將會越來越多,並受大家歡迎,「像下班以後或是等朋友時也挺無聊,有這種方式都會搶著嘗試。越來越多人面對這種處境,所以只會有增無減。」
香港RedMR管理層看到一人唱K在各地區盛行,今年8月順應潮流,推出「迷你K」,引起公眾及傳媒關注。以往單身顧客唱K,通常會獲派較細的房間,並設有最低消費金額,他們未必感興趣,「近年潮流令人覺得獨自唱K不是怪事。」項目董事羅清瑤希望藉「迷你K」推廣獨唱文化,強調它是一個「Gimmick(噱頭)」,主要為店舖宣傳,吸引更多人查詢或到訪,目標不在於盈利,「一小時才(收費)一百元,賺得多少錢?」

香港首間迷你K房,如果怕寂寞,可邀請他人一起唱。
「迷你K」的外殼由內地提供,RedMR自行安裝音響及系統,設計與內地差異不大;每部投資金額達六位數字,約 20平方呎的空間可容納兩人。RedMR當初擔心香港人會因害羞而沒有興趣,但最後顧客數目比預期多。「迷你K」帶動了人流,當中以一人及年輕人居多。現時在尖沙咀及銅鑼灣的RedMR均設置「迷你K」,但局限於店舖面積,最多只有兩部。當初「迷你K」推出時,有不少商場與RedMR商討合作,但因歌曲版權及管理問題,至今仍未成功。羅清瑤指出未來會因應市場需要,加入更多功能,但因為香港人注重私隱,難仿效內地模式增設鏡頭錄影。
單身成趨勢 自在過活
一人經濟在香港的發展又如何?
據統計處今年發佈的人口統計報告顯示,2016年獨居女性及獨居男性的人數分別較2001年上升91%及33%;過去30 年間,香港 15歲及以上、從未結婚的男性由約84萬升至約96萬,上升逾13%。女性則由約60萬升至101萬,上升逾 60%。這群「獨男剩女」沒有家庭負擔,財務更自由,成為社會不容忽視的高消費力群體。
「女性可能想30歲前結婚。我以前在感情上不是太順利,後來慢慢會更Enjoy這種生活。」佩文是一位中學教師,在教學道路上打拼了25年,曾經到加拿大進修,取得學位後便回港教學至今。剛回港時,不結婚的女性並不普及,但她發覺現時越來越多,「事實上真是男少女多」。多次情場失意,而且自己要求高,她將近50歲仍然單身。回想當初決定不結婚,原來與成功置業有關,「當年擁有自己物業後,覺得不需要男人,我自己都有個家!」
她現時住在一個500呎的單位,月入達六萬元,扣除日常開支及供樓貸款各一萬五千元,每月仍有三萬元儲蓄;加上已購買醫療保險,經濟壓力少。她認為單身不是憾事,反而是自由,「人越老越有性格,不需要遷就人。」她的教學工作繁忙,又要兼顧家務及照顧家中愛犬,加上性格文靜,空閒時多數在家煮食或看電視,自嘲生活枯燥。
不過,佩文對一人店不太感興趣,認為在家會更舒服,可以安心看電視,不用理會別人想法。在一人店她不擔心別人目光,反而覺得內心會孤獨,因顧客只會不停吃而沒有溝通。「若是如此,我找朋友或姐姐一起吃更好。我有朋友,沒需要一個人這樣做。」她認為普通店舖會比一人店的生意好,因為很多人都比較享受與家人或朋友一起。
前景未明 還待觀察
「最重要是經濟規模,產品服務不論是提供給一人、兩人或十個人,成本都是一樣,佔地也是一樣,那麼這些行業就可以做得到。」中大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認為戲院和卡拉OK較容易做到一人經濟的商業模式,因為它們不論入場人數多寡,成本都一樣,但滿座機會較少,若有顧客填補空座,將有助提高收入;以戲院為例,只要加設一行單人位,或將情侶座之間微微隔開,便更適合一人看電影的顧客。他未能斷定一人經濟的未來發展,但指香港對一人經濟有需求,因總有人不願意和人分享。
一人經濟的市場與單身族群掛鉤,隨著香港女性教育程度持續上升,莊太量認為他們很難尋找結婚對象,預計未來 5至10年來單身的趨勢會持續上升,「他們有經濟能力,沒有兒女,沒有結婚,達到社會的一定階層。所以對自己的生活有所要求;男性反而會比較沒有所謂,到餐廳吃飯只是在意有沒有吃飽,不介意是否有陌生人坐在附近。」但他指出香港的結婚率並不低,有穩定的增長,而且單身率容易改變,「試想像一下如果樓價大跌,就會有很多不結婚的人改變意願去結婚。」
(為尊重受訪者,阿輝、琪琪、佩文均是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