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金緊絀局限多 獨立電影闖木人巷
記者: 徐浩匡 劉詠淇 吳鍵敏
編輯: 高智鵬 謝安琪 成晞諾
版面編輯:李芷珊
分配製作費成挑戰
今屆鮮浪潮參賽作品《左翼青年的鬱悶夏日》監製李晶慈(Crystal)說:「我沒有聽過哪齣電影有足夠資金拍攝,資金經常不足,無論 100 萬 或者 10 萬都不足夠。」「鮮浪潮短片節」比賽為參賽者提供七萬元製作費,惟資金緊絀,如何善用它成為她最大的挑戰。
李晶慈表示,大部分拍攝的支出均花費於薪酬。相比演員,她更著重具默契的拍攝團隊。她說:「演員可以有不同選擇,但有拍得好又理解 (創作)理念的攝影師、助導和助攝更重要,所以分配去 Crew 的錢較多,然後才分給演員。」她表示,剩餘的資金會按照重要程度依次分配予場地、機燈及其他瑣碎雜項。
(詳見以下圖表)

《左翼青年的鬱悶夏日》資金分配
由於李晶慈本身對器材及創作意念的熟悉程度不及機燈組和導演組,所以她委託攝影師列出器材清單,再給予導演和後期製作組過目,若三方同意,才會向朋友以低價借用,其他則向器材公司短租。
導演往往想為作品加入更多元素,給觀眾帶來新的火花和豐富場景。李晶慈說:「作為監製會盡量給導演最大的空間,但我會婉轉令導演不要用盡資金,因為好多 Artists (藝術家)對金錢沒有實質概念。」 她表示,團隊在創作時更需要花時間揣摩。她指導演曾希望使用「憂鬱的床」作道具,當時她第一個想法是:「憂鬱」是用來形容床的嗎?然而,她並沒有表露心聲﹔相反,她耐心向導演解釋何謂「憂鬱的床」,最後成功在預算內購入合乎氣氛的道具,沒有浪費金錢。
不過,並非所有決定都可順從導演的想法。李晶慈表示,導演會有 Artistic Choice(藝術性選擇),但監製會跟他們說清實況,「左 Cut 右 Cut,剩下的部分就是一定要有錢去做」。她憶述,片中有一幕要焚毀舊式市政局垃圾桶,成本最少要 2000 元,還未包括鏡頭外的設備,如滅火筒、用作墊高火源的網等,所以導演只能讓步,用較便宜的垃圾桶取代。

《左翼青年的鬱悶夏日》監製李晶慈表示,資金不足是每個電影工作者面對的問題。

資金不足只能用其他垃圾筒代替。
基金資助各有不同
除了透過參加比賽獲取製作費外,獨立電影還可申請藝術發展局 (藝發局)資助和香港電影發展基金。藝發局透過撥款資助各個藝術計劃,個人或團體均可申請,設有資助上限為 $500,000,並同時容許導演尋找其他資金。香港電影發展基金則由政府不定期注資,為電影製作融資、電影製作資助以及資助其他電影相關計劃。當中,電影製作融資的最高資助額,為預算製作費不超過 2,500 萬港元。
《點對點》導演黃浩然亦表示,某些非主流及非商業的電影回報率低,風險高,較難找到商業投資者。 它們有自身的存在意義及藝術價值,所以藝發局傾向支持這類型電影。
黃浩然認為,50 萬資助對主流電影來說一定不足夠,但獨立片的藝術意義較其他部分重要,所以一般製作規模較小,跟主流電影情況不同。 普遍來說,為了減少製作成本,獨立片都不會聘請大明星擔任主角。他說:「以往不少人借助藝發局資助而拍得成電影,所以 50 萬對獨立電影或者藝術電影可能足夠。」
他表示,製作人從電影發展基金獲 200 萬資助後,便不能再籌集其他資金。原因是電影發展基金不希望導演因資金問題,而聽從投資者意見,影響原先計劃。

黃浩然指50萬元可拍成獨立電影。
電影發展基金撥款資助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資助新晉導演及製作團隊,以商業模式拍攝首齣劇情電影,提供最多 200 萬資助,(現已改為大專組及專業組優勝團隊將分別獲得電影發展基金資助 325 萬及 550 萬港元),資助較藝發局多,《一念無明》與《點五步》是第一屆代表作。
不過,成功申請資助有一定困難。每一隊參賽隊伍均需有機構推薦,八間大專院校各有兩個推薦名額,香港電影工作者、工作者總會及其屬會設有 10 個名額,其餘六個機構則各設有一個。李晶慈說:「有朋友就讀大專院校符合申請資格,不過每間學校只有兩個推薦名額,還要有人提名才有機會(申請資助)。」她批評推薦名額有限,阻礙有潛質的大專生成為電影工作者。
擔任電影《一念無明》後期製作的公司喜鵲媒體認為,電影發展基金出發點好,有助新晉導演融入商業運作模式。不過,政府配套和機制不足,而且本地商業電影市場亦沒有足夠空間容納。
上述兩種比賽和基金申請資助,為新電影人籌集資金用的慣常方法,亦有人選擇用新興的網絡平台來完成集資。喜鵲媒體曾透過 Kickstarter(網上集資平台),以眾籌的方式,為著名攝影師杜可風的作品《香港三部曲》籌集資金。然而,監製許志堅說:「我覺得(眾籌)很難去做到,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參與。」讓他倍感吃力的,是他們需達到集資者的期望及處理回贈紀念品。

喜鵲媒體透過眾籌,為《香港三部曲》籌集資金。
發行電檢費逐次交
《香港三部曲》已是非常幸運的例子,它成功在本港上映將近一個月,同時獲海外發行機會。反觀香港獨立電影市場,許多影片發行量少,寂寂無名。現時電影要在本港發行,必須經過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的審核。
非牟利影片製作機構采風電影節目總監林偉鴻提到,非牟利機構的電影檢查費用能豁免,但需為每一上映場次繳交電檢費。他說:「每張電檢證書會寫明只給該次放映使用,如果要做第二次放映,便要再去申請。」 若獨立電影於大型影院上映,就必須如主流電影一樣,繳交電檢費,費用一般需按分鐘計算。
完成電檢程序後,製作人可選擇自行發行或讓發行商代覓放映渠道。 香港藝術中心節目總監鄺珮詩表示,某些發行單位,例如「影意志」, 會主動去尋找不同的電影院、主題放映或者電影節,去播放電影。他們亦會替作品做海外發行,以及發掘不同渠道,例如出 DVD,希望增加作品曝光率。她說:「某程度上是幫助電影工作者增加收入。」
跟其他發行商不同,「影意志」 是非牟利發行機構,不瓜分製作人收益。節目總監許志堅指,票房收益不等於製作人實際收益,製作人需與發行商以及戲院分賬。他舉例說:「八千五百元的票房收益,(發行商與製作人)大多只得三至四千元回報,七千元票房就只有三千多元。」 換言之,製作人最後只獲得約票房一半的收入。

采風電影指非牟利機構的電影檢查費用能豁免。
獨立電影製作人懷內有夢,充滿理想。刻下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就選擇忠於自己,勇闖「木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