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黃不接 輪椅籃球覓出路
第六屆全港運動會(港運會)賽事如火如荼,今年新增輪椅籃球挑戰賽。殘疾運動中以容易奪標的項目最受關注,香港輪椅籃球隊只有十多個成員,最年輕的已過 30 歲,最年長的更達 56 歲。面對成員老化,缺乏新血,第一屆輪椅籃球賽或會成為最後一屆。
記者、攝影:黃翠嘉 錢明楓
編輯:戚芊芊 曾苑琳
版面編輯:崔嘉兒

港運會輪椅籃球隊員露出燦爛的笑容。(前排右二:Eva)
56 歲的鄧昌俊(鄧仔)患有小兒麻痹,是隊中年紀最大的隊員,早於 1980 年效力港隊,約 20 年前曾與教練團意見不合退隊,但他依然熱愛籃球,今年獲輪椅籃球隊教練陳世康邀請,決定回隊。鄧仔笑說:「那時我問教練,我還有利用價值嗎?他說有,所以我決定回來。」他相信參加團隊運動勝出比賽,成就感和興奮比起個人項目多。
知名度低 公眾忽略
鄧仔知道大部分人均是透過新聞了解殘疾運動,不過只有奪獎項目為人熟悉,例如輪椅乒乓球及輪椅劍擊,沒有太多人認識輪椅籃球,更難吸納新血。他認為康文署可思考如何引起公眾對輪椅籃球的興趣,假如推廣後未能提升興趣,只是於事無補。
鄧仔又指出,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涵蓋所有殘疾運動,政府未必清楚各項目發展,因此不可把責任全推卸給政府。他慨嘆社會比較關注健全人士的運動項目,殘疾人士運動始終次一級,惟有奪得佳績,才可使政府撥出更多資源。殘疾人奧委會正進行輪椅籃球活化計劃,鄧仔認為透過計劃吸納新血亦不錯,不過需給予殘奧會時間汲取經驗。他建議殘奧會與其他籃球協會合作,提供更多技術支援,例如球證及教練,提高港隊技術水平。

鄧仔和阿文經常同場練習。(左:阿文;右:鄧仔)
名次落後 欠缺資源
香港輪椅籃球不普及,更被大眾忽略。香港輪椅籃球隊教練陳世康指出,香港沒有資源推廣,連舉辦國際比賽也沒有資金。相比之下,國內其他城市的球員全天候受訓,而且有政府資助,本地發展顯得遜色。港隊現時只接受每週兩次訓練,練習時間比以往少。六月即將舉行全國輪椅籃球大賽,陳教練搖頭道:「我們沒有甚麼優勢!」他希望球員發揮水準,闖入四強。
陳世康任教輪椅籃球隊三年,對新晉球員少表示惋惜。輪椅籃球對不少年輕球員而言,只可視為興趣,不能稱為職業。不少殘疾人士家人認為,身體殘缺應努力讀書,利用有限條件「搵食」,導致港隊成員流失率高。話雖如此,兼任物理治療師的陳世康永不言棄,盡力協助球員,為有經濟困難的隊員提供工作,他稱:「我們的目標,就是把他們訓練得與正常運動員無異,不論是心態、行動、經濟或社交。」

球員每次訓練前也要拆下義肢。
現職的士司機,42 歲的陳振文(阿文)是港隊成員之一。1992 年阿文因工業意外入住復康醫院, 機緣巧合下結識當時的物理治療部主管,即港隊教練陳世康。阿文在陳世康鼓勵下,初次接觸輪椅籃球,更結下不解之緣。阿文指出,輪椅籃球比其他運動要求更高,做所有動作都要運用手部力量。因此,香港很少輪椅籃球愛好者。他更告訴記者,大部分現役殘奧劍擊隊成員都曾經參與輪椅籃球,不過因各種原因轉投輪椅劍擊。
港隊現時面對的難題是「兵源不足」,政府欠缺足夠支援,撥出資金也有明顯差別。阿文說:「政府會偏心在國際比賽上獲獎的輪椅運動項目。」宣傳及招收新人等工作全由傷殘人士體育協會負責,部分比賽專用輪椅及設備更由隊友捐贈。阿文希望政府可以投放更多資源,又認為訓練質素最重要,望能在全國賽進入三甲。阿文笑稱:「我會全力以赴為港爭光!」
團體運動 發展困難
IMG_2275-500x333.jpg)
練習前隊員齊心拉筋,氣氛融洽。
殘疾人奧委會項目主任劉煒麒(Ricky) 表示, 輪椅籃球參與人數不多,可以透過活化計劃吸納更多有潛質的球員,湊齊足夠人數進行選拔,提升競爭力。他指出現時有數名青年跟隨港隊練習,當中更包括健全人士。Ricky 認為,個人化訓練較簡易及方便,加上其他殘疾運動較少出現受傷情況,所以大部分的殘疾運動員都偏向參與其他運動項目,而不選擇輪椅籃球。香港傷殘青年協會歷奇訓練主任吳崇維亦表示,隨著醫學進步,殘疾兒童的數目逐漸下降,令較少人參與此項目。
雖然輪椅籃球比賽隊伍有男有女,不過香港的女性輪椅籃球員數目不多,因此未能組成女子隊,只能與男球員共同練習及比賽。代表中西區出戰港運會的女球員鍾綺華(Eva)表示,不少殘疾人士認為自己能力弱,沒有勇氣踏出第一步,嘗試參與輪椅籃球。

港隊成員。
Eva 又說,大部分女球員不太喜歡和男球員一起練習,始終有「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不過她自己不介意與男球員同場作賽。她認為輪椅籃球不是靠「死撞」而是靠技術,所以男女在能力上的差別不會太大,但女球員出場比賽的機會很少,只能在面對弱隊時才可出場,她希望有更多機會出場比賽。
IMG_2253-500x333.jpg)
在輪椅上打籃球,仍然英姿颯颯﹗
記者觀看港運會輪椅籃球挑戰賽時,觀眾均非常落力打氣,氣氛比一般籃球賽更團結及溫暖。記者聽到有位小妹妹問父親:「為甚麼他們不能走路,也這麼努力打籃球?」父親回答:「所以他們更值得我們尊敬啊!」更為他們拍手鼓掌。

港隊教練認真地教波﹗

這是其中一名球員的孫女,打起上來亦有板有眼。
後記
記者親身嘗試輪椅籃球,發現打籃球時兼顧推動輪椅非常困難。即使記者本身是女性籃球員,也感到不習慣及難以協調。輪椅籃球對臂力及射籃技術的要求更高,挑戰較大,若健全人士嘗試投入當中訓練,定能提升籃球技術,也讓記者想再次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