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丁燈 點燃師徒情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拜師學藝,學習的不僅是前人手藝,更要承傳老一輩的品德操守。可幸在勞碌的二十一世紀,仍有不少年輕人願意放慢腳步,秉持絕不放棄的信念,擔起承傳重任。掛添丁燈是新界圍村人的新年習俗,每逢有男丁出生,花燈就會在祠堂高高掛起,以告知村民喜訊。一對師徒希望在花燈熄滅,工藝絕跡之前,一手傳一手延續下去。
記者:張曉楓 鍾詠瞳
攝影:張曉楓
編輯:文泳然 連佳麗
版面編輯:李海澄
原本從事卡通造型燈製作的鄭少武,無意間留意到吳水勝(下稱水叔)的傳統添丁燈,提出拜師要求,怎料被一口拒絕。後來有報館邀請他做訪問,比較傳統與現代燈藝,他向報館推薦水叔,並和報館一起再登門拜師。熱切誠意打動本來欲退休的水叔,決定把手藝傳授鄭少武。
學師八個月,鄭少武每逢看見水叔造的添丁燈都一臉崇拜。他表示,水叔造燈非常用心,一般添丁燈支架底部只有四支竹條,為了更穩固,水叔便自創八支竹條底部。他亦會粘上不同畫紙,令掛燈更顯美麗隆重。

師徒倆感情深厚,平時除了研究添丁燈,亦會聊聊天,宛如親人。
師徒情深 見微知著
水叔過往從不拒收徒弟,惟很多徒弟都半途而廢。他說:「只要有心學,我都會教。」,他憶述,曾有朋友女兒來學造燈,但嫌辛苦很快就放棄了;還有個女教師來了一天,剛學會扎藤,還沒學粘紙就沒有再出現;更有學生擅自拿走水叔珍藏30多年的造燈尺寸(量度範本)。不過水叔神態自若道:「沒有耐性怎樣學造燈?」,水叔語調平靜但眼裡泛起一絲無奈。
水叔夫婦膝下五個兒子全都移民外地,鄭少武不時從觀塘到沙田圍村探望水叔,師徒倆不是研究造燈,就是聊天,宛若親人。水叔不良於行,訪問期間要到祠堂向記者展示添丁燈,鄭少武一路緊緊攙扶他過去。每當留意到水叔用力握著助力杖時,鄭少武都緊張地詢問水叔是否需要躺下休息,師徒情誼現於細節。

鄭少武親自示範札藤技術,希望盡己任,把添丁燈手藝流傳下去。
堅守信念 燈火相傳
與水叔道別後,鄭少武帶記者參觀工作室。與傳統燈藝截然不同,工作室內掛滿可愛標緻的卡通燈。他表示,靈活的人型掛燈需要經過精密計算。鄭少武經常設計新穎的掛燈藍圖,使這些卡通人物造型掛燈的身體能移動、能打開又不斷裂。
水叔曾為了替一對雙生兒造添丁燈,茶飯不思,整個月才動手,製作出兩燈雙連的添丁燈,務求讓對方滿意。不過年逾九旬的水叔,現在除了教鄭少武外,幾乎不再造燈。很多顧客慕名而來,也失望而回。鄭少武認為,若自己學會造燈,將來再有人拜託水叔時,能代他盡一點綿力。他更希望將來能把手藝傳給徒弟,絕不讓添丁燈失傳。
解構添丁燈
添丁燈底部懸掛著蔥、蒜及紅繩索,分別代表聰明伶俐、子子孫孫及一索得男的祝賀意思。從前家中添男丁,除了填入族譜,還要帶著添丁燈去拜神,再把燈掛上祠堂,為期三年。點燈儀式完式後(以前是點蠟蠟,現在改為電燈開關),父母要在圍村內大宴親朋,俗稱「酬燈」,而且必須邀請村長出席,讓村長肯定他們兒子的身份。故添丁燈是讓村長辨識男丁,並分配丁權的重要儀式之一,代表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