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大專生賺錢不再局限於做兼職,部分人選擇以投資去賺取「第一桶金」。市場上投資產品的種類多不勝數,大專生在變幻莫測的環境以「真金白銀」去換一個機會,不但要「做足功課」,衡量個人能力投資。而且要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回報的高低起跌,從經驗中學會精明投資。


記者:麥詩慜 馮意心 譚子峰
編輯:張啟俊 李芷珊 洪心怡
版面編輯:李芷珊

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食品及營養科學的陳曉欣,有約兩年投資經驗,主要買賣股票。她現時大部分手持是短期股票,需要投資本金約港幣數千至一萬元。她表示家人從事銀行業,所以很早已經給她灌輸基礎的理財知識,只是一直未有投資的想法。直到大學二年級,她考慮畢業後到外國進修,所以希望透過投資賺取足夠資金,才開始嘗試作短線投資,以減輕將來的經濟負擔。

就讀香港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系二年級的張培中,約一年前開始投資保險。他表示,現時手持的保險屬危疾保障,希望保障將來的生活。該保險每月供款約港幣 800 元,佔他的收入約百分之十六。承保範圍包括投保人不幸重傷入院可作賠償,以及 65 歲時可申請取回港幣 60 萬元。由於屬首次投資,他較著重投資產品的風險。他說:「我傾向選擇風險較低的保險,所以即時回報則暫不是首要考慮,但我不希望有虧損。」他表示現時市場環境不明朗,所以不會考慮買股票。

評估可承擔風險

陳曉欣的投資雖然以賺錢居多,但亦曾「交學費」。投資初期,她未有花太多時間留意股市變動,導致損失約萬元。其後她吸取經驗及獲家人提點,利用更多時間留意股市動向,結果數月內賺取約萬元。她說:「雖然股票的投資風險較高,需要投資者利用很多時間留意股市,但回報率較高。」

太平基業證券投資總監陳德豪指出,從風險角度考慮,大專生有兩點要注意:評估投資潛在的風險有多大以及自己可承擔多大風險。他表示,大專生首次投資先不要講輸贏,要了解最壞打算,「有機會輸掉全部資本?還是輸掉少於百分之十?是否屬可承擔範圍?」他說:「 市場風高浪急,不容易賺錢反而容易蝕錢,大專生應調整心態,先以學習為主。」他指出,除了做投資前的風險評估,研究投資的渠道和方式,還要在投資過程中檢討,了解賺錢原因是基於運氣好或是做足功課而掌控市場走勢,或者分析輸錢背後的原因,不要重複犯錯。

香港中文大學金融會計系課程主任李兆波表示,在投資市場上,一定要多了解自己所投資的產品,虧蝕時應該吸收經驗,為自己上一課。「雖然年輕人在投資上有較大的容錯率,但不等於要盲目一窩蜂去投資。」他又指出,年輕人不應盲目追求回報,若購買藍籌股有三至四厘的回報,加上股票市場的升跌,已經是不錯的回報。

李兆波指出雖然年輕人在投資上有較大的容錯率,但不等於要盲目一窩蜂去投資。

按本金能力出手

李兆波表示,大學生投資應視乎自己的實際情況,包括所持資產以及對投資有否了解等,他舉例,如果大學生只有大約一至兩萬資產的話,便盡量不要作投資,反之如果有至少四至五萬的話,則可以選擇一些優質的投資產品,例如藍籌股或是政府發行的通脹債券(ibond),增加對投資的信心。他認為,學生應盡量少投資外幣等高風險市場,因為波幅較大,學生未必有足夠的資訊了解市場狀況和未來發展,「投機成分太多,不太適合學生作為投資入門。」他以投資外幣為例解釋,「需深入了解該國家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以及其貨幣政策才稍為有機會預測幣值的升跌」,故此外幣不太適合學生作業餘投資。

陳德豪估計,大專生一般資金量不太大,所以能夠投資的工具不太多。他同樣認為外幣都不是理想的投資工具。他說:「由於當中涉及中央銀行政策、國家財政和經濟狀況,它的升跌是一個循環,有機會升兩年跌兩年。行外人若不及時賣出,回報可能只有利息。」他指出,大專生投資房地產有困難,普遍沒有這樣大的資金量付首期,「假設銀行肯借錢,你沒有收入都不能持續供樓。」平日常見的企業債、政府債等債券,同樣需要比較大的資金量,入場費達美金十萬元以上。基金的入場費達港幣五萬至十萬元,其中對沖基金門檻特別高,需要美金幾十萬元以上。他認為,大專生能夠選擇的投資產品是股票,「但都很容易輸錢,要調整心態。」

陳德豪表示大專生投資應調整心態,先以學習為主。

事前作周詳計劃

第一次買保險,保險經紀向張培中介紹不同產品。為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保單,他詳細閱讀每一份產品的細節。他說:「因為某些產品選擇以年供比月供更划算,投資前要了解不同保險計劃在保障範圍上的差別,亦要計算清楚保費。」陳曉欣建議首次投資的學生不要操之過急,或可選擇供股形式持長線的公司股,在了解股票市場和相關知識後才作較高風險的投資。

陳德豪表示,大專生應在投資前「做好功課」,清楚自己的計劃,「特別是第一次投資不一定會贏」,要明白所承擔的風險。他提議大專生可以在投資前先做模擬投資,選擇一至兩種自己心儀的投資產品,用試算表記錄當中的升跌、自己每次交易的賺蝕,從中了解市場運作和吸取經驗,「熱身後才真正用真金白銀在市場投資」。他指出,反思交易賺蝕的原因對投資新手非常重要,若該次成功賺取盈利,便可以成為正面例子、作將來參考;若錄得虧蝕,則要吸取教訓,避免重覆犯錯。經過一段時間對金融市場的的觀察和模擬實踐,大專生更能裝備好自己,參與各種金融產品買賣活動。

李兆波指出,在投資市場上實際操作遠遠比起在課堂上學到的更多。他說:「實際的投資需要了解股票的發行以及認股證等相關概念,而課堂上始終也屬於考試導向,和現實情況始終有出入。」他以個人第一隻投資的股份——恒生銀行作為例子,表示自己在投資前認識到管理層的運作和作風,有助全面了解該公司的運作。他亦指出,大學生投資屬課外活動,不應忽略學業;投資時亦應該深入了解投資的產品,才是大學生投資的精明之道。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