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期榮校長有首詩,概述了她辦學的酸甜苦辣,和對學子的期望。詩云:
樹仁情懷似水長,個中滋味我備嘗;
   風霜歲月催人老,但期桃李各芬芳。
《仁聞報》要刊載這詩時,陳總電來,問「個」是否可作「箇」,此真識字也。我答:「兩字皆可,但校長原詩是『個』,就『個』吧。」
記得,我讀小學時看《水滸傳》,便看到這個「箇」字,不識,特地翻查字典,指兩字通同。問老師,他說,現代中文多寫作「個」了。但好古尊儒,為了顯示自家學問,以後為文,「個中滋味」便將「個」改為「箇」;然「一個」、「兩個」可不敢「箇」,免被指為與時代脫節。
後來重讀《水滸傳》,新版本已悉改為「個」,但有比較老的版本如「容與堂本」( 據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排本),內文卻是「箇」「個」混用。如第一回:
洪太尉倒在樹根底下,諕的三十六箇牙齒捉對兒廝打,那心頭一似十五箇吊桶,七上八落的響~~
但到了第七回,兩字相混了:
衙內笑道:「你猜得是。只沒箇道理得他。」富安道:「有何難哉!衙內怕林沖是個好漢,不敢欺他,這個無傷。」
「箇」的本義為竹一枝,其後引申為計量的單位,如上文「十五箇吊桶」等。另作為指示代詞,即「這」、「那」,如唐‧ 李白詩「白髮三千丈,離愁似箇長。」又作助詞,如唐‧ 韓愈詩「老翁真箇似童兒,汲水埋盆作小池。」現代版本都已作「個」。
王維詩「香車寶馬共喧闐,箇裏多情俠少年。」這「箇裏」也作「個裏」,即「其中」之意。據上述,鍾校長的「個中」,若改為「箇中」,俱通;惟尊重作者,就「個」吧。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