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談性,很自然被標籤為「不正經」,甚至「性開放」, 全因時下仍存在不少刻板的成見。現為「糖不甩」網絡總監的蘇美琪有見及此,毅然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學生,投身推廣正確性觀念及知識的網上平台,她說:「願意談性等於會隨便發生性行為已經是其中一個謬誤,希望可以改變這些錯誤的想法。」
記者:蕭嘉聰 劉螢諭 鄭雲風
編輯:陳詠賢 歐梓淇 劉昌健
攝影:劉佳男
從前有「南官夫人信箱」和「Miss Sex」等專欄宣揚性知識,但社會始終缺乏一個全面討論性的平台,讓不少「心急人」無所適從。偏偏社會,特別是年輕人,對「性」的好奇一直存在,就如主張健康談性的義工團體「糖不甩」的核心成員蘇美琪(Miki)所言:「無性教育都是一種性教育,(家人和學校)迴避成個關於性的議題,要結婚後才可以傾的話,那當時的性知識從何而來?」說得身同感受,全因 Miki 自己的家庭都「避而不談」,她解釋:「我月經來了、買胸圍等,都是和朋友一起處理,屋企沒有做過什麼,這跟大部分家長採取的方法一樣。但其實性教育不止於性行為,同時關於我們的身體發育,兩性關係,甚至將來結婚生育。」
憑著過來人的經驗,促使一年前仍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三年級學生的 Miki 被「糖不甩」招募義工的宣傳吸引。「當時『糖不甩』剛剛成立,暑假有時間就報名參加了。後來隨著負責工作越來越多,包括社交網站、討論區、網站等, 現時連同我的四位核心成員都是學生,要同時兼顧學業,我們都是靠對推動性教育的熱誠才一直支撐下去。」所提到的熱誠,源於她堅定的信念。「性教育不是鼓勵大家發生性行為,而是要教育人在發生親密行為前或者事後有足夠知識,清楚會為自己帶來什麼影響,才是最重要。」
為「性」遇阻礙
亦因 Miki 決心為本港性教育出一分力,所以即使家人反對,她都從容面對。「初時媽媽好反對我做這件事,她覺得一個未婚女性同人講『性』是一件好錯、好不體面的事,甚至覺得好『污穢』。」幸好,經過一段時間,家人漸漸予以理解。「我向她解釋我們是以好正面的態度去談性,不是用來做包裝,形象好健康和清新,真的希望可以幫到青少年,她現在都沒有再反對了。」言談間,Miki 說話有條理,目標清晰,聽得出她絕非「三分鐘熱度」。
不過,要管理有關「性」議題的平台,始終會面對一些困擾。Miki 說:「好多人 inbox 我們找 Sex Partner(性伴侶),我相信社會對性的壓抑真的太大。」那麼應該怎麼回應?她答:「我會說我尊重他的需要,但我沒有這個需求。或者之前 Sex Secret 專頁大熱,我有留言解答一些疑問,所以有人會以為可以和我更進一步,這也印證到『談性等同性開放』的謬誤。」
她又提到很多人因缺乏正確的性知識,導致求助時非常焦慮,同時埋下更多隱憂。她舉例:「有女生問我們關於不安全性行為和避孕藥的問題,細問之下才知道她根本不清楚避孕藥不可以中斷三日或以上再服用,所以我們給了家計會的資料,讓她去領取事後避孕藥。後來好慶幸她從 Instagram『事後丸』的 Hashtag 找到我們,因為網上售賣很多來歷不明的藥,好擔心有人會買到對身體造成傷害的假藥。」
社會謬誤多
那麼多成見和謬誤,其中一個原因出於教育。原來,政府只在 1997 年發表過非硬性規定的《學校性教育指引》供學校參考,但性教育的範圍和內容往往參差不齊,Miki 更直言很多學校只「輕輕帶過」。「學校只會叫學生不好拍拖,或者只派衛生巾和安全套叫學生試戴,就完了所謂性教育。有學生會問我們胸部一邊大一邊細是否有病,或者將自己同其他同學的陰莖比較,長遠對學生的戀愛、婚姻甚至對身體造成負面看法,所以我覺得要慢慢改變。」她指糖不甩正與關懷愛滋和香港大學 QSA 研究出版一個性教育的教材,希望推行一個較全面的性教育課程。
學校以外, 社交網站上一些 Sex Secret 的專頁又是否起到年青人對性知識的關注? Miki 對此甚有保留。「以秘密作為包裝的確吸引到人去談論性,但大部分負責人都甚少提供正確答案給予發問者,而留言的亦有好多不負責任的人,會說以可樂灌洗陰道可以殺精、當有人說擔心自己陰莖尺寸時又答『哥哥幫你看看』,都是不尊重的說話。」
因此,她希望「糖不甩」可以切實提供正確的健康性知識,笑著說:「我們的義工包括社工、性治療師和婦科醫生等不同人,亦會提供戀愛暴力、生理健康的工作坊,總會提供到相應的建議,所以歡迎大家找我們。」年紀輕輕的Miki 言談不但有條理,還對工作有清晰的目標,難怪「糖不甩」在短短一年間已廣受年青人的注目。
後記
很有興趣知道一個性教育平台取名「糖不甩」的原因,Miki 解釋源於創辦人辛小姐的想法。「她覺得性是一樣很自然、與身俱來的事,談性的時候就好像進食一樣大家都喜歡的食物,所以決定以香港地道甜食代表機構,希望有種甜蜜的感覺。」食色性也,有趣。
Related

「正因為你們沒有讓愛滋病人死光,才讓愛滋病在世上蔓延!」 面對連串謾罵,性教育及愛滋病預防教育專家程翠雲對罵聲處之泰然,「愈多歧視,愈大動力。」 人們對於性的無知,正是程翠雲堅持性教育工作的必備元素。 記者:劉佳男 梁燕玲 編輯:方綽瑩 卓 茗 攝影:陳浩然 在溫馨可愛的房間裏,有柔揚的鋼琴聲伴奏,空氣瀰漫着甜甜的奶油味香薰,眼前的女人,作紅黑打扮,頭頂着畫家帽,眼神有份自信,很難看得出背後有段灰色的童年。 小時候,程翠雲長期被酗酒的軍人父親虐打,「試過在寒冬被父親脫下衣服,赤裸捱打;也曾被半個椰子殼般大的廚湯勺打得血流披面,非常變態。」她苦笑道:「打得這麼嚴重都還能夠保持現時的容貌,算是一大奇蹟!」 為了及早逃離父親的「魔爪」,程翠雲在中五後便離開家庭,展開獨居生活,從而學會了獨立與堅強。 「小時候會感到非常自卑,但現時自己組織了家庭,並育有一名女兒,才能體會到其實爸爸不是不愛我,只是愛錯了方法。」程翠雲決定用自己的傷疤去撫慰別人的傷口。 性教之路源於羞恥之心 願意助人者,總有一些過人特質。旁人對性,可能會抗拒、會尷尬,程翠雲對性卻有免疫力,「可能我傻傻地,以前去女童院照顧女生,我就好像大姐姐向她們分享,好自然去講。其實性的本質是美好,只是有人用性去傷害別人,才令性變成武器。」或者是與生俱來對性有免疫力,令她對一位澳籍同路人的經歷有特別體會,「這位外國朋友原來一直為香港青少年性教育工作盡心盡力」,她嘆一口氣,「連一名外籍人士都這麼關注香港青少年問題,作為香港的一份子,我覺得好羞恥。」 她至此當上性教育大使,除了在93 年創辦「青少年愛滋教育協會(Teen AIDS)」外,也是「觸動輔導中心」性治療及家庭治療總監。 朋友決裂無阻工作決心 無奈,不是所有人都明白她,即便是枕邊人也要花上15 年時間,才真正了解Teen AIDS 工作,「我老公以前支持我,只是因為他愛我,不是因為Teen AIDS,後來有次說服他幫手做義工,他才知道我一直在做甚麼。」 程翠雲感動丈夫為她所做,卻遺憾和不少朋友割蓆,「有位闊太朋友認為我不應為愛滋病人服務,更明言一定不會支持我。」 連她有時都會自嘲做了一個很不理智的決定,但從她的笑容能看到,她對工作的那份熱血和勇氣。 藝術精靈常言數算恩典 程翠雲形容自己是一個古靈精怪的人,從她將予人敏感的性教育和藝術拉上關係,便可見一斑,「透過音樂和舞台劇宣傳,藝術是最直接的途徑去感化別人。」 藝術非人人欣賞,程翠雲憶述,曾有冷氣維修工人因擔心感染愛滋病而無人願意修理辦公室冷氣機。 她坦言,這些事都讓她感到沮喪,但卻無動搖她的理念,「TeenAIDS 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有一天不再需要Teen AIDS 的存在!人人都懂得保護自己。」 一路走來,「數算恩典 (count the blessing)」是程翠雲最常說的一句話。她稱:「人們常常會藉著自己的傷痛去令他人關注自己。」 惟她寄語青少年,要學會放低傷痛,才能讓人生走得輕鬆點。 後記 談到未來大計,程翠雲說,現時最想成立一個互聯網平台,借用網絡的力量,以音樂、表演藝術等的方式向全世界華人青少年宣揚性教育和愛滋病訊息。其次,她希望能在內地大學推廣有關愛滋病的教育工作,為內地愛滋病工作出一分力。另外,她亦表示有意成立全港第一間愛滋及性教育學院,但仍有待商討細節。
19/10/2013
In "人物"

早前,與一班學生飯聚。想不到全是劉伶客,輪流向本人敬啤酒,十餘二十人,一人一杯,我則逐一「回敬」,如此「敬」法,唯有扯白旗,苦著臉說:「我肚脹了。」又說:「頭昏腦脹了。」學生始饒。但見彼等,有些臉青,有些臉漲紅。 上文所說的「脹」與「漲」,每見混淆,常見諸報刊,最明顯的是「頭昏腦漲」。「脹」與「漲」,是有所分別的。寫此文時,翻內地最具權威、奉為「規範正典」的《現代漢語詞典》,用「漲」也通。 二字在古時「膨脹」、「鼓脹」義上相通,唐‧韓愈《石鼎聯句》:「龍頭縮菌蠢,豕腹漲彭享。」《漢語大詞典》「漲」字條云:「後作脹。」二字便即分家,分別代表不同的意思。 「脹」,是向四周膨脹之謂。宋‧蘇軾《與米元章書》:「某食則脹,不食則羸甚。」這和在下「余飲則脹」同一道理。「脹」,還指「脹悶」,充塞難受也,清‧東軒主人《述異記‧食鰻斃命》:「沈腹脹悶不能言而死。」「脹悶」之後就斃命,怕乎!引申開去,「脹」是「脹鼓鼓」,如「吹脹氣球」、「冷縮熱脹」等,決不能作「漲」。 「漲」,水往上升之謂,唐‧杜甫《江漲》詩:「江漲柴門外,兒童報急流。」引申義如「漲價」、「漲級」、「漲風」等,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暖風吹,笑紋漲,漲在嬰兒臉兒上,漲在海洋水面上。」酒下肚,血氣往上沖,「漲在學生臉兒上」。 「頭昏腦脹」,指的是腦中有氣發脹、鼓脹脹,繼而有眩,有痛。《現代漢語詞典》只須大眾用該詞用得多了,便不理「習非成是」,美其名「約定俗成」而收入「典」。查較為嚴謹的詞典,便無「頭昏腦漲」,只有「頭昏腦脹」。 新聞與傳播學系副教授 黃仲鳴
16/05/2013
In "不正則鳴"

半世紀前的六七暴動,影響仍然深遠。五十年後的今日,社會制度與風氣雖已改變,但近年同樣出現佔領行動及初一旺角騷亂兩件社會運動,香港陷入撕裂。記者訪問不同政見人士,比較三件事件。事後檢討,或許能從中找到異同,避免重蹈覆轍。
09/05/2017
In "港聞"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