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你們沒有讓愛滋病人死光,才讓愛滋病在世上蔓延!」

面對連串謾罵,性教育及愛滋病預防教育專家程翠雲對罵聲處之泰然,「愈多歧視,愈大動力。」

人們對於性的無知,正是程翠雲堅持性教育工作的必備元素。

記者:劉佳男 梁燕玲
編輯:方綽瑩 卓 茗 攝影:陳浩然

程翠雲說,現時最想成立一個互聯網平台,向全世界華人青少年宣揚性教育和愛滋病訊息。

程翠雲說,現時最想成立一個互聯網平台,向全世界華人青少年宣揚性教育和愛滋病訊息。

在溫馨可愛的房間裏,有柔揚的鋼琴聲伴奏,空氣瀰漫着甜甜的奶油味香薰,眼前的女人,作紅黑打扮,頭頂着畫家帽,眼神有份自信,很難看得出背後有段灰色的童年。

小時候,程翠雲長期被酗酒的軍人父親虐打,「試過在寒冬被父親脫下衣服,赤裸捱打;也曾被半個椰子殼般大的廚湯勺打得血流披面,非常變態。」她苦笑道:「打得這麼嚴重都還能夠保持現時的容貌,算是一大奇蹟!」

為了及早逃離父親的「魔爪」,程翠雲在中五後便離開家庭,展開獨居生活,從而學會了獨立與堅強。

「小時候會感到非常自卑,但現時自己組織了家庭,並育有一名女兒,才能體會到其實爸爸不是不愛我,只是愛錯了方法。」程翠雲決定用自己的傷疤去撫慰別人的傷口。

性教之路源於羞恥之心

願意助人者,總有一些過人特質。旁人對性,可能會抗拒、會尷尬,程翠雲對性卻有免疫力,「可能我傻傻地,以前去女童院照顧女生,我就好像大姐姐向她們分享,好自然去講。其實性的本質是美好,只是有人用性去傷害別人,才令性變成武器。」或者是與生俱來對性有免疫力,令她對一位澳籍同路人的經歷有特別體會,「這位外國朋友原來一直為香港青少年性教育工作盡心盡力」,她嘆一口氣,「連一名外籍人士都這麼關注香港青少年問題,作為香港的一份子,我覺得好羞恥。」

她至此當上性教育大使,除了在93 年創辦「青少年愛滋教育協會(Teen AIDS)」外,也是「觸動輔導中心」性治療及家庭治療總監。

朋友決裂無阻工作決心

無奈,不是所有人都明白她,即便是枕邊人也要花上15 年時間,才真正了解Teen AIDS 工作,「我老公以前支持我,只是因為他愛我,不是因為Teen AIDS,後來有次說服他幫手做義工,他才知道我一直在做甚麼。」

程翠雲感動丈夫為她所做,卻遺憾和不少朋友割蓆,「有位闊太朋友認為我不應為愛滋病人服務,更明言一定不會支持我。」

連她有時都會自嘲做了一個很不理智的決定,但從她的笑容能看到,她對工作的那份熱血和勇氣。

藝術精靈常言數算恩典

程翠雲形容自己是一個古靈精怪的人,從她將予人敏感的性教育和藝術拉上關係,便可見一斑,「透過音樂和舞台劇宣傳,藝術是最直接的途徑去感化別人。」

藝術非人人欣賞,程翠雲憶述,曾有冷氣維修工人因擔心感染愛滋病而無人願意修理辦公室冷氣機。

她坦言,這些事都讓她感到沮喪,但卻無動搖她的理念,「TeenAIDS 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有一天不再需要Teen AIDS 的存在!人人都懂得保護自己。」

一路走來,「數算恩典 (count the blessing)」是程翠雲最常說的一句話。她稱:「人們常常會藉著自己的傷痛去令他人關注自己。」
惟她寄語青少年,要學會放低傷痛,才能讓人生走得輕鬆點。

後記

談到未來大計,程翠雲說,現時最想成立一個互聯網平台,借用網絡的力量,以音樂、表演藝術等的方式向全世界華人青少年宣揚性教育和愛滋病訊息。其次,她希望能在內地大學推廣有關愛滋病的教育工作,為內地愛滋病工作出一分力。另外,她亦表示有意成立全港第一間愛滋及性教育學院,但仍有待商討細節。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