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當代香港才子的一段文字:

「讀書種子,那時候,是有一派氣質的 。穿西装而年少、後來頭髮花白而唐裝的胡適之、小圓眼鏡的徐志摩、手拄拐仗坐在籐椅子上的陳寅恪、戴一个頂圓絨帽子穿棉襖的梁潄溟。修養都融鑄在一副風雲千檣的氣度,這就是讀書種子開成的一片蔚林。」

「拐仗」的「仗」應是「杖」、「蔚林 」是否他的創造新詞且不說,只說說「融鑄」,因有學生問:「『融鑄』應是『熔鑄』呀。」

不錯,在現代漢語中,很少人寫「 融鑄」,多寫「熔鑄」了。「融」,其中一義為融解、融化;多指冰雪融而成水,如「山頂的積雪融解了。」另如葉聖陶的《線下.一個青年》:「堅冰碰到春温,就融化為漣漪的波瀾了。」古時亦有此義,宋.陸游《岳池農家》詩:「泥融無塊水初渾,雨細有痕秧正綠。」「熔」,其意是用高温使固態物質轉變為液態,有「熔化」之義。章炳麟《五無篇》:「有軍器在,則人將借是以為殺掠之資,於是熔解銃炮,椎毁刀劍,雖未足以絕爭心,而爭具則自此失矣。」這個「熔」,自然不能以「融」代之;加上有「熔爐」一詞,「爐」只能「熔」之,怎可為「融」?

因此,「融鑄」是錯了?

其實,在古書中,「融」也有「熔」之義。晉.常璩《華陽國志 .漢中志》:

「孱水出孱山,其源出金銀礦,洗,取火融合之,為金銀。」清.顧起綸《國雅品.士品四》:「二家意象都新,融煉並工,令人傾炫心目。」這「融煉」,融合並錘煉之意;其含義比「熔煉」更為廣之,有「融合」、「融冶」之妙。才子用「融鑄」,比「熔鑄」更有深層意義;台灣學者陳逢源便有書曰《「融鑄」與「進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歷史思維》,書名若改作「熔鑄」,自是大為失色。

黃仲鳴 新聞與傳播學系副教授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