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區議會選舉,受修例運動影響,大批政治素人空降參選。就連新界鄉郊選區,亦有素人主動「硬撼」挑戰連任多年並獲村長支持的區議員。鄉郊選區向來被認為鄉事勢力強,外人無法勝出。今屆則出現奇蹟,「機場大叔」陳振哲首次參選區議會選舉,即以284票之差,擊敗連任三屆的對手陳灶良,成為大埔林村谷選區的新任區議員。



記者:黃雅華
攝影:譚栢妍
編輯:馮家淇
版面編輯:黃雅華

  立法會財委會主席陳健波聲稱代表中產心聲,批評示威者破壞他們的安穩生活,尤是「收成期論」使各界嘩然。47歲的陳振哲或是他口中所指的「中產」——擁有法律碩士學歷、多年前由商界轉至殯儀業界,也是祿福禮儀學院的創辦人。他本應生活無憂,卻未有坐享「收成期」,反而重頭開始,報名出戰區議會選舉。

  陳振哲不認同陳健波的言論,認為他這代是「借來的一代」,更向記者娓娓道來香港歷史。1984年,中國和英國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後,引起一股港人移民潮,深深影響香港社會結構,中層與上層移民後,基層急速上位,「他們沒有經歷大風浪,也沒有真本事,今天他們所擁有的,可能是他上一代辛苦建立,他們也知道跌下來,甚麼都不是。」

  特首林鄭月娥也是在八十年代冒起,從政務主任做起,「她當時入政府,由住板間房到做官,讀書可以致富,是取決於社會安定。那個年代做公務員好像坐直升機(升職),但不是因為他們厲害, 是因為上面的人走了,是『水鬼升城隍』。」

  與大部分政治素人一樣,陳振哲也是因為反修例活動才參選,但更大的原因是「還債」。他從六月初開始參加遊行及集會,不忍看見愈來愈多年輕人犧牲自由,開始思考自己的角色。「如果我們可以站在前面擋住,你們(年青人)就不用站得這麼前,可以讀完中學、大學才去應付社會。 我們這代借助社會環境,掠奪了太多資源,我們可以繼續享受,但還的是下一代的自由。」

機場衝突 成轉捩點

  陳振哲於七月中萌生參選念頭,因居於大埔,於是決定出戰該區。他從頭認識區議會架構、尋求參選方法,又與有意參選的人協調,以免「撞區」。他得知以往有不少選區都是自動當選,當時只想杜絕這情況,讓每區都有選擇,「有些選區自動當選,建制派就調撥資源,集中攻打其他選區的民主派,但如果每區都有競爭,就可以分薄他們資源,就像『圍魏救趙』,為民主派助攻。」

   在多番協調下,陳振哲仍未能尋獲適合選區,直至八月十三日的機場衝突,成為他出戰林村谷選區的轉捩點。當時他與朋友在機場酒店吃晚飯,經過機場時看見警民衝突,毫不猶豫走到警察與群眾中間試圖調解。他幫忙調解的影片在網上流傳,被稱作「機場大叔」。

  「當時你知道沒有人走出來做些事情,情況會繼續惡化,但有人站出來就有轉機。很多人認為群眾沒有大台、不能溝通,警察也是,但其實可以溝通。機場有多個入口,我在調解的那個入口,群眾還群眾,警察還警察,最後和平散去。但是我後面那個入口,沒有人調解,警察跌槍後演變成衝突,那是有中間和沒有中間的分別,效果立竿見影。」

  陳振哲當日早上仍為選區苦惱,晚上在機場解決紛爭後,看到調解的重要性。他認為區議員也是一個「中間人」,這次則站在政府及居民之間,與他們溝通及平衡利益,也要反映民意,不是淪為政府的橡皮圖章。他得悉大埔區內19個選區,僅剩林村谷未有人參選,決定放手一搏,空降鄉郊,「不是我選林村谷,是林村谷選我。」

迎難而上 化危為機

  整個林村谷選區有三十多條村,由村頭到村尾,光是駕車都要二十分鐘,遑論步行而至。採訪當日,記者跟隨陳振哲到坑下莆村派發傳單,該村的村屋較密集,猶如一個迷宮,有時也分不清路向。陳振哲說:「這條村較多村民,有些村的村屋相隔很遠,要步行十分鐘,還有一些村在外圍地區。」

  選區範圍廣,候選人要花費時間宣傳,而陳振哲更是一個政治素人,相比對手陳灶良是原居民,亦連任三屆區議員,論人脈、政績及選舉經驗都不及對方,要獲得選民支持,當中仍存困難。陳振哲樂觀認為素人較沒有包袱,他使用最原始的方法宣傳,即派傳單、跟村民聊天,也會寫信給村民,得到回音時,讓他喜出望外。

  「無論是擺街站、派傳單都要親力親為,如果義工很勤力幫你派傳單,是那個義工很勤力,不是那個候選人很勤力。」陳振哲的參選策略就是勤力,他與村民交流後,發現他們反應正面,加上受社會運動影響,民心思變,他認為這些都是增加勝算的因素。

  作為一個外來人,對村內情況未必完全了解,但陳振哲認為處事能更公平,他以交通為例,屬於區內中間位置的鍾屋村是重災區,小巴在尾站開出時已上滿客,前一條村又有特別車開出,住在中間的村民就上不到車。「外來人沒有既得利益,但如果區議員本身居住某條村,很容易利益傾斜。」

發展保育 何以選擇

  鄉郊議題離不開在發展與保育,要在之間取得平衡,當中考慮甚多,包括原居民利益、香港配套及發展需要。陳振哲曾住村屋十年,認為無論如何,鄉郊也有其特色,不能讓它成為貨櫃車場,「鄉郊為港人提供居住選擇,不少非原居民在這裡居住十多年,住慣城市的人能在這裡住這麼久,一定是嚮往鄉郊生活。」

  選擇居住環境,不僅是一種生活模式,更是一種政治想法。他認為保留鄉郊,某程度是保留港人的選擇權,「我們爭取民主、自由,其實是在爭取我們的選擇權。」

  在陳振哲的競選橫額上,一句「是誰令青山也變?」映入眼簾。他笑說記者年紀輕沒有聽過,解釋這句是已故填詞人黃霑,替八十年代電視劇《風雲》填寫的主題曲歌詞。他說黃霑的歌詞中有很多政治隱喻,當時沙田及大埔剛發展,是香港早期的衛星城市,而這套電視劇就是說鄉郊轉變,套用在現今香港亦不過時。

     「是誰令青山也變,變了俗氣的咀臉,又是誰令碧海也變,變作濁流滔天。」數個月來的新聞,誰的俗氣咀臉,哪裡又成濁流和滔天,不言而喻。陳振哲當選後,一片小小青山能否依舊?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