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造英雄 學聯五子梁麗幗看反修例運動
「他們很照顧我,知道我讀法律,未能承擔法律責任。便安排我進行對外聯絡的工作。」在2014年的夏末,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梁麗幗,以學聯常委的身份,負責與傳媒聯絡的工作,負上公民抗命的責任,走過79天雨傘運動。
2014年9月26日晚上,一眾學聯及學民思潮成員決定走進公民廣場,為831政改決議不惜與防暴警察對峙。雙方爭持良久。直至翌日,警方施放了八十七枚催淚彈以驅散一眾和平示威者。這八十七枚的催淚彈也為雨傘運動掀起序幕。
記者 :文紀喬
編輯 :譚栢妍
(圖片來源:香港專上學生聯會Facebook)
推上大台 為勢所迫
學聯常委和秘書處成員相繼被捕,對外聯絡的任務落在梁麗幗身上。她一日要「走幾場」,拖著疲憊的身軀,接受香港電台以及商業電台等媒體進行直播訪問。得悉被捕成員已獲釋,頓時鬆了一口氣,當時她已有30小時沒有睡覺,「前往巴士站的時候,我累得訓著了,嚇壞同行朋友。」
2014年9月22日,學聯發起「罷課不罷學」行動,她從沒想過「佔中」會從佔中三子原定的10月1日提前。「成員一致認為罷課行動的氣勢(momentum)難以持續到10月,未必有太多人願意進入公民廣場,難以達成公民抗命的效果。」
在罷課行動的最後一天,經過多番商討,學聯及學民思潮成員即時決定將「佔中」的想法付諸實行,進入公民廣場。「市民覺得學聯成員進入公民廣場的行為帶動了運動的發展,當時我有種『被大台』的感覺。」
9月28日開始,學聯被認定為雨傘運動的大台。學聯成員亦要各自面對來自公民廣場、外界等壓力。「因被認定為大台,當年成員做的事都是時勢所迫。」當晚,她與其他學聯成員於台上發表《告香港人全民抗命書》,呼求市民支持這場運動。從罷課行動開始,學聯一直於社交網站發佈有關運動的事態發展以及被捕支援,亦會整合集會、行動升級的資訊,示威者當時會從其網站得悉最新消息。
退下火線 各守崗位
「雨傘運動」的序幕已事隔五年,香港正值「反修例」風波。梁麗幗從台上的發言人換成人群中的參與者,她直言「反修例」運動剛開始時,她正處於美國考試,九月初更赴法國歐洲人權法院實習,整場運動開始至今,她只有一個多月在香港。
在短短的數週內,她把握機會參與遊行和集會,雖然不是活躍份子,但她依舊密切關注事件。即使身在外地,亦有瀏覽連登討論區,留意網民設計的文宣圖,笑言自己未必有能力設計到文宣。香港「反修例」風波受到多國關注,她能利用文宣圖向外地人解釋事件來龍去脈,「每個人都能善用自己的能力去幫忙。」
傘後重整 改變社運發展
2014年雨傘運動中,有不少示威者打算將行動升級,但卻因在等候大台的指示,未能成事。曾擔任過大台角色的梁麗幗直言,「雨傘運動是導致反修例活動沒有大台的原因,這種形式十分耗時且不必要,沒有大台是件好事,」
的確,「沒有大台」、「不割蓆」等概念從2014年延伸至今,示威者以雨傘運動的失敗引以為鑑,不分和理非及勇武。「(對香港社運發展而言)可能是個必經過程,才會有今天的景況。」
「這刻未必預測運動對香港的影響,但一定會帶來改變。」她欣賞學生組成大專代表團,不斷進行海外遊說的工作。「學生雖不是顯而易見,但正善用學生身分影響他人。」作為前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她希望學生永遠不會後悔。「對年輕人的說話一定包括多謝。」
「反修例」運動承接了雨傘運動的抗爭,加入了新的模式,展示了新一代抗爭的方式,喚醒香港市民,引起了國際垂注,成為這一代香港人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