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各校學生會與校方因政治議題,引起不少矛盾與衝突,被譽為「學運發源地」的中文大學也不例外。今年九月,中大學生會與校方因「港獨」標語再起對峙,得到其他院校學生會聲援,卻有中大學生指「學生會不代表我」。記者訪問中大學生會現任與兩位前任會長,他們任內都曾就議題與校方對立,甚至發起圍堵校園。矛盾日趨激烈,中大學生會該如何自處?



記者、攝影:李志星 洪孝諾 蘇潁琦 梁中勝 黃曉敬
編輯:李翌成 陳澤生 陳皓翹 江仲妤 王琢越
版面編輯:李卓謙

今年九月初,中大校園多處出現支持「香港獨立」等字句的海報及橫幅,學生事務處於開學禮前以「違反香港有關法律」為由拆除宣傳品,引起本屆中大學生會「山鳴」批評校方打壓言論自由,其他大專院校民主牆上亦出現聲援宣傳品。其後,一名內地女生撕毀校內民主牆上的宣傳單張,與「山鳴」成員理論,激起本港與內地留學生爭論,甚至出現「#CUSU IS NOT CU」及以簡體字撰寫的「對不起,我們拒絕被代表」宣傳品,質疑學生會認受性。

部分中大學生質疑學生會代表性。(由信報提供)

九月中,校長沈祖堯呼籲學生會盡快拆走「港獨」宣傳品,否則校方會主動拆除,副校長吳培基亦撰文指學生會管理民主牆與文化廣場是由大學「授權」。現屆中大學生會「山鳴」會長區子灝對此講法感到驚訝,「業主租單位予租客,業權雖屬於業主,但不代表可以隨便進入房間。」他指民主牆事件揭露校方不信任「員生共治」,如同中學家長式管治。他認為,就算校方擁有對校內事務的最終決定權,都不應隨意動用權力,他強調:「如果擁有權力就可以用盡,是互相不尊重的表現。」

區子灝不強求代表所有中大同學。

前人同遇政治風波

中大校園爆發政治事件近年屢見不鮮。2010年六四前夕,學生會「不惑」提出將新民主女神像(雕像)擺放在中大校園內,遭校方以「政治中立」為由拒絕,其後有近二千名師生在校園集會抗議,雕像才得以安放中大。沈祖堯當時剛接替劉遵義成為中大校長,承認「校方處理手法缺乏經驗」,其後諮詢學生雕像擺放安排,獲學生支持。時任學生會主席黎恩灝後來撰文,指當時未有足夠時間考慮,未能充分諮詢同學意見,惹來批評。他認為,雖然雕像安放中大一事影響員生關係,但會方關注其他政治議題時,校方均沒有介入。

2012年,學生會「覓」上台,時任會長楊政賢指當時校方仍較少主動介入學生會事務,「中大學生相對較激進,所以校方一向較避忌與學生衝突。」他認為學生各有政治取態,但討論政治是言論自由。他更指大學理應容許學生批判社會價值、討論社會議題,因此不同意學生不能討論香港獨立及一國兩制等議題。

根據中大學生會會章,中大學生會換屆選舉由基本會員二十份之一或以上聯署要求舉行,其後須有全體基本會員六份之一以上投票方為合法,並得總投票數一半以上贊成方可當選。中大各成員書院的全日制本科生均自動成為學生會基本會員,有權選出最能夠代表自身的內閣。

黎恩灝認為校方不能忽視學生會。

民意授權受到質疑

每年都有學生質疑學生會,甚至指其不代表學生。區子灝指不代表全部學生,只能反映大部分學生的意見。「學生會不應該太跟從會員意向去做某些事情。」他期望學生會能夠作為「先驅者」服務學生,「我想帶領同學去相信一些正確的事,當然是以合理的手段。」

楊政賢認為,學生會為代議政制,有學生質疑認受性不足為奇,提出質疑正能體現民主精神,「學生會應有機制容許學生討論。」他指出民主牆事件爆發後,現屆學生會雖發表聲明指會方得到民意授權,但未能平息質疑,期望學生會可證明:「為甚麼學生會代表我(學生)?」黎恩灝認為雖然學生會未能代表所有學生,但不代表校方能忽視學生會。他說:「若學生不同意,大可以在下一年自行組織參與學生會選舉。」

楊政賢指校方「大石砸死蟹」導致員生關係惡化。

員生共治並非共識

中大學生會一直強調「員生共治」,由學生、教職員與校內行政人員共同管理校政,但近年雙方關係越見不穩,員生共治似乎更難實現。黎恩灝打趣道:「原來沒有,從來都沒有員生共治」,「學校從來都沒有接受員生共治與學生自治精神,否則有很多制度至今已非常完善。」他以兩年前廢除校監必然制為例,假如校方尊重員生共治,問題早已處理。楊政賢認為,員生互不信任一直存在,但雙方不需要變得和諧,有理有據地針鋒相對亦無問題。他認為現時的校園管理文化並非良性辯論,校方不願意與學生溝通,「大石砸死蟹」導致關係惡化。

現屆會長區子灝承認不熟悉談判手段,缺乏遊說技巧,「有甚麼應該在枱面講,有甚麼應該在枱底講,這些事情需要經驗。」但他認為未來中大學生會與校方仍有合作空間,「換屆之後仍有變化,不應只看一屆,應該逐屆分析。」他補充,學生會成員不同,校方取態亦會不同,「如果要撕裂,一早就撕裂了。」

中大學生與校方衝突事件(部分)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