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基金多限制 小企難獲批
政府近年投放了不少資源發展創新及科技產業,早前更在施政報告中宣佈成立二十億元的「創科創投基金」,以配對形式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共同投資創科企業,推動相關發展。然而,對於沒有根基的創業者,要闖出自己的一片天殊不容易。
記者:林浩賢 候景成 李敏怡
編輯:梁敏姬 吳卓恆 張馭晨
政府近年投放了不少資源發展創新及科技產業,於 2015 年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 50 億。不過,要成功申請基金並不易,而且是報銷形式,對於沒有根基的創業者,要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仍然殊不容易。
目前創新及科技基金的企業支援計劃,以一對一的等額出資方式,向成功申請的私營機構資助研發項目。 除了為公共機構而設的計劃,其他均以比例出資形式資助,對初創企業及小型企業而言,要取得政府資助並不容易。
報銷形式效用細
「我們試過到科大、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帶備電腦,找一個位坐下,便開始工作。」智活研發有限公司的創辦人林小軒,最初因缺乏資金,未能租辦公室,唯有與其他合夥人暫借各大專院校的公用地方工作。當時他們的團隊以研發遊戲程式為主,其後將研發方向改為針對腦退化症病人的遊戲程式。林小軒表示,要取得啟動資金並不容易,而創新及科技基金須以報銷形式申 請,對於缺乏起動資金的企業效用不大。因此他們只能 依靠積蓄度日,幸得熟悉的教授出手相助,津貼他們的生活費,才得以苦苦堅持。
林小軒表示,研發和編寫程式的公司較難通過政府基金的審批,嘗盡方法後,依然沒有辦法獲得資金,在最初申請進駐科學園時,其實要求不高,只是想有一張桌子當作工作空間。經過一段艱難時期後,一同創業的夥伴因家庭及經濟壓力而離開,最後只剩下他與另一位合夥人。
幾經波折後,林小軒表示公司終於走上正軌。籌募資金過程中,他指對於成功申請政府基金,沒有太大的希望。而在這艱辛過程中,公司多次與成功機會擦身而過,自己亦曾多次想過放棄,幸而最終成功獲投資者支 持,募得所須資金。他感嘆在科學園的公司其實有不少無法盈利,最終難逃倒閉的命運,「你見到一個成功的馬雲,其實他背後可能有無數的失敗者。」
非各種技術獲批
除了林小軒,現任股票經紀的嚴方豪,亦在創業時遇上困難。兩年前,他與朋友研發即時報導股票走勢的手機應用程式。由於沒有實質公司及資金支持,於是向政府申請創科基金,但因為產品不屬於創科基金的優先研究項目列表,最後只能無功而回。
「本以為政府會大力支持研發,但原來申請基金有很多局限,要做好多符合資格的研究才有機會獲資助。」他認為政府想集中資源,致力研發與健康老齡化,及機械人技術有關的產品,與自己研發性質不相符,所以不獲基金資助。
小型企業、私人名義研發的項目一般回報率都未必高,假若研發項目被判定無市場地位,就不會獲基金資助。嚴表示事實上負責審批基金的人,都不太了解新科技,只是普通的「打工仔」,未必有專業知識判斷應否 批發資助,故即使政府注資多少億元亦沒有作用。
記者曾就創新及科技基金能否有效推動本港科研發展,向創新科技署查詢,唯截稿前仍未獲得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