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資助短缺 商界眼界狹窄 港創科產業難尋生路
政府近年投放大量資源推動創科發展,剛發表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亦會投資500億港元,可是有本港發明者表示,政府資助仍不足以支持項目研發,加上其他投資者不重視科研項目,導致香港創科發展緩慢。有學者建議,政府應重振工業,令香港有條件大量生產高科技及創新產品,提高創新科技競爭力。
記者:洪婉姍 任子純 韋穎芝 郭嘉輝
攝影:洪婉姍 任子純 韋穎芝 郭嘉輝
編輯:劉愛霞 簡智勇 陶慧君 陳偉賢
版面編輯:余穎恒
2016年,黃家恒創辦Origami Labs,主力研究「Orii智能戒指」,採用骨傳導技術,透過機械振動把聲音傳達至耳朵,使用者毋須拿出手機,便能收聽電話。發明成功獲「南豐作坊」、「數碼巷培育計劃」和「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支持,得以繼續研發。
研發成功後,黃家恒在眾籌網站Kickstarter籌款,獲近2,000人支持,籌得33萬美元。支持者主要來自美國及英國,但他認為並非代表港人對創新科技缺乏興趣,只是對眾籌欠缺信心,「香港實在有太多眾籌失敗的故事。」他認為眾籌並不適合營銷科研產品,顧客從未接觸產品,難知產品特性和成效。
因此,黃家恒將未完成品展示予投資者,亦與投資者會面,匯報進度,「這樣可以讓他們了解研發者及產品成長。」他亦透露自己早於大學時期已經組織不同聯誼活動,連接在校生及成功校友,擴展人際網絡。他形容這是「一門藝術」,並非易事,「你愈刻意去打造,反而愈沒有成果,只可以自然發展。」

「Orii智能戒指」發明者黃家恒
少量支援 無助研發
於2015年建立的MedEXO Robotics,創立人禤彥勳同樣參與創科比賽取得獎金,亦曾於2016年4月獲政府資助十萬元,勉強足夠支持公司發展,但香港土地寸金尺土,十萬元資助也難以支付一年租金,更不要說購買設備。政府雖有其他資助,但都屬於配比基金(Matching fund),不能與十萬元資助一併申請,若資金不足,他的公司只能透過投資者或籌錢解決。
禤彥勳介紹,製作科研硬件的成本最少也需二、三十萬,資助遠不足以支付。生產硬件須通過不少安全檢查,獲得批准證書需更大筆資金。他以研發醫療產品為例,最少要二十萬才可取得全球所有安全牌照,「未售賣前已經有一大筆錢要給。」為求保險,必須事前銷售少量產品以測試市場反應,再尋找投資者以支持大規模生產及聘請人才研究。

MedEXO Robotics 創立人禤彥勳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系主任湯啟宇同樣鑽研醫療產品,他發現中風病人身體不自如,日常生活受阻,遂研發「希望之手」,透過機械手臂協助病人活動,讓大腦重新學習,改善中風問題。
「希望之手」曾獲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400萬元研發「希望之手」,但湯啟宇透露,一般外國政府會資助2,000至3,000萬以研發項目,遠較港府撥款高。現時人工及材料費持續上升,港府資助額並不足以應付開支,故他必須開展眾籌。他批評政府以回報率審核申請,不少研發項目難以獲批,「你不可以預計100個項目都一定成功,但你不投資可能就會少了五、六個成功案例。」
開支比例 遙遙落後
港府在2017年的《施政報告》中定下目標,五年任期結束前把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倍升至1.5%,即約450億元。回顧過去,2015年香港的科研開支僅佔本地生產總值約0.76%,遠低於新加坡、美國、日本、南韓,以及國內發達城市如北京、深圳、上海、廣州等地。
根據《2017-18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雖連續兩年居於首位,但在「創新方面」排第26,「科研開支」方面更只排第44位。反觀新加坡,在「創新方面」位列第九位,當地政府於2011年至2015年投入新幣161億元(約港幣900億元)作科研,五年後更會增加至新幣190億元(約港幣1,000億元)。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亦會提供多項基金申請,其中Proof Of Concept (POC) Grant 2的成功申請者會獲得新幣25萬元(約港幣135萬元),希望在開發新技術後,建立初創企業,將成果推出市場。
以色列亦迅速發展創新科技,於1984年通過《鼓勵產業研究和發展法》,訂明產業研發政策框架,制訂資助計劃,為企業提供財務誘因及支援,繼續發展產業。根據以色列中央統計局數字,現時民用研發的開支合共為以幣500億元(約港幣990億元),較2005年的以幣260億元(約港幣437億元)增加接近一倍,其中商界佔民用研發的開支比率最高,達86%。
營商環境不同,本港與其他國家有極大分別。禤彥勳認為,除了政府支援不足外,香港天使投資者較現實,重視回報,思想保守,決定投資前會考慮產品市場規模及技術是否容易落實,「香港人對創科產品認識不足,眼界狹窄,注重本地市場而未有放眼世界,達至全球化。」年輕發明家難以切合要求,因而投資者不願意冒險投資。
黃家恒覺得香港欠缺成功初創企業家模範,令港人不敢投身創科事業,加上從事創新科技的回報與付出不成正比,使人卻步。創科局幫助的初創企業和初創發明者寥寥可數,導致不少初創企業及發明者未能一籌莫展,年輕一輩見到現況,便不願投身創新科技產。
再工業化 可行成疑
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兼創新科技中心主任黃錦輝教授指出,若要將高科技及創新產品生產線搬回香港,必須重新發展工業。可是現時市場由金融服務業佔據,未必能夠容納工業發展。
黃家恒雖支持復興工業化,但他擔心計劃未必可行,「理念是好的,但未見有人想做。」他表示若在香港打造科研生產線,成本將較鄰近地區高昂,只有高科技成品才可平衡開支,「一定是自己(香港人)研發的,別人不會來此生產。」他亦擔心「香港製造」的吸引度不足,要打入世界各地並非易事,「暫時都沒有人可以做到。」
由於香港科研並非突出,禤彥勳認為縱使產品於本地銷售良好,外國買家都不會留意,加上港府未有保護本地產業,連港人都不太支持本地產品,追隨外國潮流,「好像化妝品這樣,你會買香港的還是韓國的?」
黃家恒亦批評創科局較著重硬件援助,惟整體文化對科研甚為重要。若港府要培養科研氛圍,市民須長時間浸淫,短期港府可宣傳本地科研成功個案,吸引年青人追隨成功之道,讓更多有志青年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