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由《430 穿梭機》到《放學 ICU》,一代代兒童節目見證社會潮流轉變,亦孕育出周星馳、
梁朝偉等多名巨星。9 月 16 日,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下稱「無綫電視」)以廣告收入增長不佳、競爭加劇、盜版猖獗等為由裁減 50 名員工,當中兒童節目組全 12 名幕後員工僅剩 1 人。無綫電視首先於兒童節目
大刀闊斧裁員,社會對於兒童節目的重視程度是否漸漸下降,本地兒童節目「黃金年代」是否不再?


記者:張瑋庭 徐穎彤 黃文軒
編輯:龔琦婧 蔡麗珠

通訊事務管理局規定,持有電視牌照的機構須分兩個時段播放兒童節目,同時規定一天的兒童節目不可少於兩小時,而中文台廣播的兒童節目中,每天最少有 30 分鐘須完全源自香港本地製作。本地兩間免費電視台均達到通訊事務管理局對於兒童節目播放時間的最低兩小時的要求。本地製作限制多 本地兩間免費電視台播放的兒童節目中,外購節目遠多於本地製作節目。無綫電視製作《放學 ICU》佔整個兒童節目時段的 17.5%,而亞洲電視有限公司(下稱「亞視」)製作的兒童節目《我們這一班》亦只佔了 20%,其餘時間都是播放從海外電視台購入動畫片。 亞視兒童節目《我們這一班》監製布浩遠表示, 「本地小朋友收看的節目仍需帶有本地色彩,從外地購入的動畫不能達此效果」,有信心本地製作的兒童節目不會完全消失,惟兒童節目製作上受限制較大,「例如節目中不能動用到『火』、『刀』等危險工具,只能做較普遍的題材,或會令小朋友覺得收看兒童節目不吸引,故現今兒童節目多以資訊為主」。同時亦有相關法例規定兒童節目不能直接接受贊助,「收入下降是各電視台都需面對的事」。但據他和亞視營業部的溝通,亞視兒童節目的廣告收入暫無下跌。

布浩遠指,兒童節目目標觀眾為 3 至 15 歲,橫跨中小學學生,故內容不能令中學生感無趣,亦不能太高難度令小學生難以明白,製作及選材有相當難度。他認為,以往邀請小朋友上節目的主流漸變,提升小朋友參與感是未來兒童節目的大趨勢,例如外出拍攝學界比賽後,再邀請專家到錄影廠指導等。他表示,自接手《我們這一班》,節目外景環節有增加,故他不覺得亞視輕視兒童節目。

1302052727677 do01

兒童節目看社會
資深兒童節目主持人劉子聰(左圓圖),人稱聰哥哥,1999 年開始擔任兒童節目主持。他認為兒童節目直接反映社會潮流,本地小朋友少觀看本地製作的兒童節目是社會趨勢,「現時小朋友功課量多,自然減少了看電視時間」。劉子聰指,兒童節目是一個讓小朋友放鬆的機會,能夠為小朋友提供正面的能量,讓他們建立自信。駐小童群益會資深社工祝麗儀(右圓圖)表示:「近年香港的知識型社會發展令競爭加劇,為望子女前途一帆風順,家長或會安排大量課外活動及催谷子女學業成績。」除文法學校正規學習外,學生學習時間增加,其娛樂時間相對減少。祝麗儀表示,電視兒童節目對小朋友而言有存在的需要,但科技的日新月異下,隨著許多代替品的出現,現時的電視節目的吸引力已經大大下降。

睇電視作親子橋樑
祝麗儀指出,現時家長與子女的話題多集中在學習,形成一個互相有壓力,充斥著負面信息的溝通,令親子關係愈趨緊張,她建議家長放下「怪獸家長」心態,讓子女自由地成長,而陪伴子女看電視的過程也是溝通之一,「睇電視的過程有即時的聊天,一齊笑、一齊鬧、一齊喊,也屬於溝通一環」。
她表示,現今動畫愈趨暴力,雖然本地製作兒童節目成本較直接購買外地動畫高,但過分偏重外購動畫可能會令兒童節目中導人向善、 鼓勵加強溝通等教育意義被淡化。
香港雖有「怪獸家長」,但亦有重視子女玩樂時間的父母。吳太太的八歲兒子只在星期六、日參加興趣班,故平日放學會有時間觀看兒童節目,「小朋友每天有兩小時看電視時間,特別喜歡看《放學 ICU》」。吳太太對節目質素感到滿意,惟卡通佔節目比重太多,「如果增加更多資訊性環節,及多點人與人之間互動會更好」。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