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手種千年樹,心存百世仁」。今後香港樹仁大學栽種的這棵綠樹,除了繼續造褔莘莘學子,還銳意為環保出一分力。正在興建的仁大新研究院綜合大樓項目負責人表示,新大樓將加入雨水重用系統和廚餘機等環保元素,並會增設園林綠化地帶。

記者、攝影:張肖彤

編輯:唐芷瑩

  以多個學術範疇研究中心為主的新大樓,配合仁大開辦碩士課程而建,現正進行石屎釘版紮鐵工序至第五層。新大樓將樓高20 層,現時工程進度理想,預計2015 年竣工,2016 年啟用。

增加綠化環保空間

  負責新大樓項目的建築顧問公司項目策劃總監陳嘉豪表示,新大樓會有大片綠化範圍。根據公司早期向校方提交的計劃書,他們會重植該地段因施工而移除的約二百多棵樹,大樓外圍鋪設草坪,地庫一樓會有平台,並設空中花園。

  考慮到長遠要應付綠化地帶所需的大量用水量,新大樓將建設一個大型雨水重用系統,收集雨水供灌溉、冷卻系統使用;又會設置廚餘機,從學校收集廚餘,轉化成肥料供給大樓綠化空間,令建築物本身也能自給自足。

  他稱,大樓樓層採用金字塔式排列設計,會設置擋陽板,盡量避開太陽直射大樓,使建築物料更持久,達至建築上可持續發展這重要一環。

  至於設計細節,團隊一直與校方,包括校監胡鴻烈和協理行政副校長張國平定期開會。現正進行一些設計優化工作。陳嘉豪表示,其他大樓一直沿用的白色、橙色和綠色亦會為新大樓主色調,設計上亦考慮與宿舍大樓的配合。如新大樓低座較矮,落成後對宿舍大樓的景觀影響不會太大。他又提到設計時著重締造更多開放式空間給同學,如大樓的地下寬敞大堂可容擺放攤位;另外,雖然大樓主要對象是研究院生,但空中花園等空間,亦盼望能開放予所有仁大同學。

進度理想難處仍在

  項目總建築師許永渡博士表示,縱使工程進度理想,但項目面對的一大難處,是新大樓與其他大樓的接駁路段的問題。新大樓落成後,預計仁大的學生及使用大樓的人次亦會增加。許博士表示,校方尤其重視於疏導學生的問題,希望校園不會過分擠擁。他說:「未來新舊大樓的連接仍要依賴慧翠道,因為中間的大樓梯屬於排洪設施,不可更改用途。」故新大樓外的慧翠道已預留了興建三米闊的行人路。

  要數最花工夫的項目,他則稱非新聞與傳播學系的多媒體製作中心莫屬,例如製作中心為了達到更好的隔音效果,要使用特製厚牆;亦要徵詢相關專家技術意見,預留位置給燈光和音響等設備。他表示,設計時參考了不少近期設計,如香港城市大學的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

  許博士補充,興建整個新大樓計劃的目標,除了希望向同學提供設施,亦盼提昇仁大的學術和創造能力。他稱,新研究院大樓落成後,寶馬山已再沒有地皮可供仁大再擴展。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