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課重體驗 悟生命意義
【本報訊】中國傳統向來忌諱談論生死,本港對青年的生死教育亦一向止於「講座式」,但有本地大學在常規科目納入生死學課程,並加入體驗元素,多年獲正面評價;近期亦有年僅20歲青年克服恐懼,報讀專業殯儀課程。
記者:文曉琳 周兆恆
編輯:譚卓熙 曾曉琳
青少年自殺問題有上升趨勢,反映部分人未有建立對生命正確認知。據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數據,本港15至24歲青少年的自殺率,由2010年每十萬人當中有7人自殺,升至2012年的8.3人。
訪殮房寫墓誌銘
嶺南大學副教授黃慧英(圓圖)在2002年開始在嶺大開設生死學選修科,目的讓學生領略生命的意義。從事通識與哲學教育十多年,她認為:「生命教育是相當重要的課題,但大學缺少這類課程,而同學又必定會面對死亡問題。」
黃教授的生死學課程加入大量體驗元素,包括探訪老人院和安寧病房、為自己設計墳墓和撰寫墓誌銘、「生死電影會」,甚至安排同學走訪喪禮及殮房。她希望學生不單從而減低對臨終病房與病人的恐懼和不安,亦從病人樂觀接受的心態和勇氣,以及家人的關懷當中,領略到生命的意義。
修讀此科的嶺大學生林錦侖表示,最初選讀時以為課程只提及「死」,但及後發現「生」與「死」分不開,了解死亡就會學懂應如何生存。他憶述:「最深刻經驗是探訪末期病患者,因為當看見眼前的人只剩六個月壽命,才學會死亡是如此沉重。這種活生生的見證與平常在新聞報道看到的感覺差距很大。」
黃慧英表示,生死學自開辦以來獲同學正面評價,每學期名額雖已增至50個,惟她慨嘆,因得她一人授課,未能讓更多學生「體驗生死」。
另一方面,現時台灣和外國等地都有開辦殯儀學的大學學位,本港的傳統習慣則多以個人或師徒制傳授。新成立的香港殯儀學院課程總監陳偉城認為行業知識的傳授一向缺乏系統。他希望能建立相關的專業形象,令逝者的家屬得到滿意的殯儀服務之餘,亦使新一代以正面態度面對殯儀及生死。他表示,課程的內容除了包括殯儀知識、經營殯儀生意,亦會談及業內秘聞。
港課程需記性好
小喬年僅20歲,克服恐懼選讀學院的「喪禮策劃師」課程,希望能助先人走好人生最後一程。小喬說:「自己本來擔心家人會反對,但向他們表明想法後,家人竟顯得非常支持。」她認為,入讀課程條件就是要「記性好」,因本港的做法融合了很多宗教和傳統,策劃師必須因應主家的信仰習俗去安排先人後事,稍有差錯都有機會令主家不安。
陳偉城指出,對學員的要求是要克服對遺體的恐懼感,能「頂得順」血和其氣味。他認為,入行的首要條件是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