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手不足一直是香港醫療體系的一大難題,疫情期間更是緊絀。本地執業護士人才嚴重流失,令醫護人員工作不勝負荷。不但壓力大,工作時數長,護士更要身兼多職。為解決護士人手不足的問題,政府推出引入海外護士計劃,旨在增加醫療人手,改善香港醫療體系運作,同時提高護士的薪酬水平,吸引更多專業人才來港工作。然而,隨著海外護士的引進,其質素和可行性的擔憂也開始浮現。



記者:[顏家慧 鄒芷茵 陳家莉] 攝影:[張凱琳 林詩詠 江思嬅 温紫熙] 編輯:[曾嘉希 葉翠詩]

降低註册要求 工作質素成疑

        醫務衞生局近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提出擬修例降低引入海外護士的註冊要求。相關規定與早前修例引入海外醫生類似,增設「特別註冊/登記(護士)途徑」,不論其是否香港永久性居民,只要在指定機構做滿一定年期即有護士牌照。

  目前政府計劃修例引入非本地培訓護士,設特別註冊渠道,不論是否香港永久性居民,只要在醫管局指定機構做滿一定年期即免試執業。此計劃引起各界質疑,經特別註冊的護士素質成疑。公眾認為海外護士不熟悉香港的醫療體系和文化,難以適應香港的工作環境,如工作程序及醫療器材運用等,或會影響工作效能,導致香港醫療素質下降。

  醫療衛生界議員林哲玄認為,香港醫療衛生界一直堅持醫護人員需要達到一定的標準水平。他指出,只要達到該地區的基本要求,就等於達到標準。過去香港對醫護人員的考試非常嚴格,但在過去幾年的疫情後,開始接受通過平時表現來評估護士質素的做法。因此在計劃中,會透過平日表現來衡量護士是否達標。

  這評核方法難免引起香港執業護士的憂慮。在公營醫療機構就業的註冊護士王慧怡認為,政策對海外護士的準則與本地原有的標準有所差距,會導致質素參差不齊。此外,政策對海外護士的條件比本地要求寬鬆,只要有一定資歷就不需要通過香港考試。故此,他們是否能夠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仍存在不確定性。她認為,即使是海外引入的護士,也應該讓他們通過本地護士考試,以確保他們在香港當執業護士時,具備專業知識和道德守則。在政策推行前,海外流入的護士都需要通過考試,儘管合格率較低,但這是保障公眾安全的必要措施。如果不需要護士通過考試就可成為執業護士,可能會引起市民擔憂。

  議員林哲玄指出,醫管局已有評核機制,但對於評核的可信度,需要與護士管理局和大學進行討論。因為在評估護士水平方面,大學和護士管理局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他認為,要留住人才,是否豁免評核應由護士管理局決定,而醫院只是護士的僱主,並不具有最終決策權。

工作範圍模糊  適應力成關鍵

        林哲玄續稱,目前海外護士計劃存在不明確的問題,例如來港護士的實際工作性質和範圍,以及他們是否有相應的證照。他提到護士和其他醫療人員在病房中的分工,在人手緊的情況下,來港護士的確能緩解病房內的工作負擔,故此引入海外護士是有效且可行的解決方案,可緩解人員短缺的燃眉之急。

  另外,林議員提到本地培訓的重要性,包括本地教師和學生多樣性,這可以使醫學教育更加多元化和廣泛。因此,在引入海外護士同時,更需要繼續加強本地醫學教育和培訓,以確保香港醫療系統能穩定發展。王慧怡則強調海外護士的適應能力是關鍵,如果他們難以適應香港醫療體制和工作壓力,反而會造成問題。

  正就讀護士課程的學生馮曉茵同樣認為其成效存疑引入海外護士的確有助於增加醫護人手,但這些護士需要時間來適應香港工作環境。馮同學認為需要政府部門提供配套措施以及對本地護士的支援,否則會對本地護士帶來更大壓力,短期成效不會太大。

語言差異 有礙溝通

         護理是一種高度關注溝通的職業,它需要護士與病人、家屬、醫生和其他護理人員進行頻繁和深入的溝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的護士可能未能掌握流利的粵語,便會出現溝通障礙。王慧怡認為海外護士與病人治療過程中出現溝通障礙是必然的,不同地方有不同表達形式的醫療用語。出現突發情況時,用香港用語通知負責醫生才能第一時間保障對方一定聽得懂,從而及時提供相應的治療。她笑言「雞同鴨講」會令醫生產生語言上的混淆,在聽不懂的情況下給予治療恐難對症下藥。海外護士與本地護士的教育語言差異,馮曉茵表示擔心畢業後與海外護士在工作上有溝通困難。各種語法有不同表達意思,理解錯誤時會產生誤會。她指出香港護士課程主要以粵語和英語教學,海外的護士課程則以英語、普通話或其他語言教學,兩者的語言差異會使她感到擔憂。

  然而,精通不同語言對幫助特別病人亦有幫助,林哲玄指出聘請海外護士與否視乎僱主需要。他認為若針對少數民族語言的病人,例如巴基斯坦或印度,相對地聘請精通多地區語言的護士可解決溝通不便問題。他強調看重護士與病人之間的溝通,在大多數情況下透過有效溝通來了解病人真正的需求,例如進手術室前與病人核對身份證、告訴病人手術過程的步驟,以及病人復甦後身體上的不適,需要溝通了解詳情的。

▲ 註冊護士王慧怡

本地畢業護士    仍可多元就業 

        護士王慧怡預料海外護士不會壟斷本地護士就業機會,暫且不擔心海外護士到來會損害本地護士的工作機會。她指出,保障本地護士有穩定就業率和多元化就業出路是香港政府的責任。學生馮曉茵認為,引進海外護士不會收窄修讀護士課程的就業出路。香港一直面臨醫療人手不足的問題,即使每年有護士課程畢業學生,但醫療人手短缺問題仍然存在。在引入海外護士情況下,符合資格的人數亦有限制,預料不會對香港學生的就業出路造成影響。

挽留本地人才 確保水準要求

        相比就業機會,林哲玄認為香港需要重視的不是填補問題,而是流失問題。他指出雖然香港每年畢業護士人數足夠,有介乎2,700至3,000學生從各種護士課程畢業,但流失量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他建議醫院管理局應在保留有工作經驗的護士方面多下功夫,防止流失更多本地護士。同時,選擇是多元的,不僅限於本地,也可以考慮內地或海外。但無論如何,必須確保聘請的護士都達到應有的標準,不能因人手不足而妥協。

政策細則 仍待改進

        林哲玄認為,現有的管理文化和工作環境同樣需要改善,以挽留和吸引更多醫護人員。他指出,現時工作量和壓力過大,令醫護人員感到沮喪,導致大量醫護人士離職。他呼籲政府和管理層應加強與前線人員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意見,以改善工作氛圍和管理制度。王慧怡認為政府應考慮現職醫護人員的需要,提供更好福利吸引本地醫護人才。她還建議政府可以開設護理以外的課程,例如社福界登記護士課程等,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減輕醫療系統壓力。馮曉茵建議政府與私營醫院合作,分流公營醫院的病人給私營醫院,以減輕公營醫院負擔。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