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年輕人不一定要等到賺到錢有假期才能去旅行。近來很多香港學生「行快一步」,在求學期間自製「空檔年」(Gap year),休學一年到海外學習、工作或當義工等,為自己的青春寫上熱血一頁。

記者:劉淑嫻

編輯:葉嘉雯

根據勞工及福利局的資料,2012 年共有10,576 人獲批工作假期簽證,較2011年的6.774 人上升56%,當中赴澳洲闖盪的,更高達9,354人。樹仁大學三年級的賴展宏(圓圖)是其中之一。她為了一圓探索世界的夢想,去年毅然休學一年到澳洲體驗工作假期。她先用了四個月,在當地的麥當勞、酒店等地方打工賺錢,儲備足夠的旅費便利用剩餘的時間,開車到不同地方旅行。

 

林德玲( 右二) 與意大利寄宿家庭。

林德玲( 右二) 與意大利寄宿家庭。

離家一年 有苦有樂

 

九十後獨自離開家人一年有甜有苦。在澳洲旅遊打工期間,為了節省住宿費,賴展宏購買了一輛二手車,除了是代步工具,更以車為家。每天她都要找公眾浴室、運動場、商場或加油站來洗澡。她笑言:「我已數不清自己在澳洲曾拜訪過多少間公眾浴室了。」

 

休學一年過後,學生還是要返回香港重新投入學業或工作,有人說這些交流計劃其實是變相留班。賴展宏認為,過去一年並不浪費,反而十分值得,「在學業上或許我比人行慢一步,但在青春的道路上我絕對比人行快一步。」

 

往外闖要趁年輕

 

她又說,在大學三年級前「離家出走」是最好不過了,一方面不用擔心回港後要急着找工作,另一方面又有足夠時間重新追回學業進度。由於大部份海外遊學或工作計劃都有年齡限制,所以她認為,如想趁年輕往海外「闖」一番,應該好好把握時機並及早留意相關資料。

 

然而,海外交流再也不是大專生的專利,社會上有團體安排並支助中學生到海外留學。三名潔心林炳炎中學的中五生鍾卓穎、車征霞和林德玲也用了一年時間體驗求學期的「空檔年」。他們都是參加了AFS 國際文化交流( 下稱AFS) 的「一年海外交流計劃」,這項計劃主要對象是15至18 歲的中學生。她們都表示在外國生活的一年令其獲益良多。

 

學懂凡事忍讓

 

鍾卓穎到德國交流,她說, 她被安排在寄宿家庭居住,寄人籬下,領悟凡事要忍耐和接受,同時也明白到「別人對自己好不是必然」的道理;到阿根廷交流的車征霞表示她了解到當地與香港的文化差異,例如當地人一天會吃四餐,而且特別注重下午茶。她表示,在外地學到的思維模式及溝通技巧令她終生受用,「課堂上老師會不斷提出問題,刺激學生主動發掘知識,不像香港填鴨式教育,堂堂都用PowerPoint 教學。」到意大利交流的林德玲指一年的遊歷令她體會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道理,因為她在當地欣賞了不少意大利的藝術文化,同時亦明白與人相處貴乎主動和忍耐。

 

AFS 計劃總監黃少希認為,現今的學童普遍都有「王子病」或「公主病」,AFS 希望學生學會自立,故參加者只可選擇交流的國家,至於所到的城市、寄宿家庭及學校均由AFS 安排,學生「冇得揀」,他說:「不辛苦又怎會獲益!」。

留言 Comments